服务热线
试卷总分:100分 命题人:dygzswyn 考试时长:120分钟
A.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中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A.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分子水
B.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A.SARS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其体内也存在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和草履虫的体内都没有结构⑨
C.黑藻细胞中的⑩可以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
D.蓝细菌不含有⑦,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A.C-A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总光合速率
B.C-B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净光合速率
C.A-B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呼吸速率
D.实验过程中,乙组圆片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保持恒定
A.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A液增多,C液减少
B.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
C.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
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②③的总量比细胞内液多,①②③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A.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
B.血浆中的乳酸可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
C.补充适当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组织液中吸收的水分增多而减轻脑水肿
D.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A.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
B.喝“碱性水”后,人体内环境的pH将从酸性转变成碱性
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降低
D.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A.一个群落中生物数量越多,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A.图甲中C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钠离子的内流量
B.图甲中DE段钾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C.图乙说明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
D.图丙中CD段膜电位不为零,与图甲中AB段对应
A.反射弧只有传入神经元才能合成和分泌神经递质
B.γ-氨基丁酸作用的结果是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
C.QX-314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
D.QX-314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相同
A.TRPV1通道蛋白是一种转运蛋白
B.TRPV1激活后引起Ca2+的主动转运
C.通过TRPV1可将辣椒素或高温刺激转化为电信号
D.该发现可解释喝冷饮能缓解吃辣椒产生的热辣感
A.刺激Q点,电表Ⅰ的指针向右偏转
B.刺激P点,电表Ⅰ的指针发生向左偏转
C.刺激Q点,电表Ⅰ和电表Ⅱ的指针偏转方向不同
D.刺激R点,电表Ⅱ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A.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处起作用
B.垂体分泌的激素都存在负反馈调节
C.靶细胞只能是甲状腺细胞
D.垂体释放的激素是微量而高效的信号分子
A.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用细绳将胰腺通向小肠的导管结扎,胰岛素将无法释放,最终导致胰岛分泌功能下降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功能相反,注射胰高血糖素,将导致胰岛素含量随即下降
D.直接研磨胰腺,难以从研磨液中获得胰岛素,可能是因为胰岛素被胰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A.FGF1定向运输到脂肪细胞并只在脂肪细胞中发挥作用
B.FGF1对血糖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常低于正常值
D.FGF1调节血糖的机理是通过减少血糖的来源来降低血糖
A.糖尿病患者的施万细胞比正常人的衰老得更快
B.施万细胞摄入血糖不依赖胰岛素的根本原因是缺少胰岛素受体基因
C.人体成熟红细胞凋亡机制与施万细胞不同
D.葡萄糖转运体的活性减弱或数量减少,可能会使胰岛B细胞缺乏营养而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导致人患糖尿病
A.甲减患者具有怕热、多汗、情绪易激动、性情急躁等症状
B.甲减患者体内TRH、TSH、TH均低于正常值
C.若某甲减患者通过注射TSH后症状缓解,则一定是下丘脑发生病变
D.若某甲减患者通过口服TH来进行治疗,则可能是甲状腺损伤
A.球员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B.球员上场前即使没有尿意也可能去排尿,这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C.球员比赛中因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D.球员比赛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内环境pH下降
A.c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它的分泌有助于e过程的实现
B.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C.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A.图1中肾小管细胞通过水通道蛋白以自由扩散方式促进水的重吸收
B.图1中的酶可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C.图2中肾小管管腔中氨基酸→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D.图2中肾小管管腔中Na+→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只能作用垂体细胞,因为只有垂体细胞才有与激素A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A.滴加的样品可以是疑似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清
B.HIV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就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
C.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
D.疑似感染者早期应先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A.图中蛋白质被Caspase酶切割后生物活性丧失
B.细胞凋亡的激发体现了质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C.癌细胞的凋亡诱导因子受体可能缺失或功能异常
D.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属于人体第二道免疫防线的作用
A.培养液中35S经直接摄取出现在奥密克戎的蛋白质中
B.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生成8种小分子化合物
C.奥密克戎利用病毒颗粒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
D.可以用灭活的奥密克戎研制疫苗
A.过敏反应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B.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作过敏原,例如鱼、虾、花粉等
C.过敏反应是特殊的体液免疫,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D.过敏者都是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单侧光照
A.甲直立生长,乙向左弯曲生长
B.乙向右弯曲生长,丙向左弯曲生长
C.甲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不弯曲
D.丁直立生长,戊向右弯曲生长
A.在植物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B.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可作用于下丘脑内分泌细胞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自由扩散至突触后膜并作用于其上的受体
D.胰岛素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以囊泡形式运输
A.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由遗传决定,不受重力影响
C.温特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太空中水平放置的植物根也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A.由图1可知,促进该植物幼苗根生长的最适浓度在8~12ppm
B.图1结果只能说明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C.据图1分析,图2中a侧生长素浓度肯定大于12ppm
D.图2中c、d点的生长特点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A.在根部“3→4”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相同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A.幼芽产生的IAA由C、H、O、N元素组成,可由亮氨酸转化而来
B.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成熟情况相同的植物细胞的作用效果相同
C.生长素给细胞传达调节信息时,必须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产生效应
D.顶端优势、胚芽鞘的向光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A.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菠菜根系活力的影响有差异
C.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菠菜根系活力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D.在实验期间,随处理时间延长,所有菠菜根系活力都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A.实验结果显示生长素对茎切段长度增加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B.探究活动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可能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D.高浓度生长素对幼苗切段生长的影响可能与乙烯的合成量增加有关
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有机分子,都会影响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C.脱落酸能使种子保持休眠状态,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两者具有拮抗作用
D.植物激素通过摄食进入动物体后,会有跟植物体内相同的作用效果
A.生长素在茶树中进行再分配
B.乙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C.赤霉素打破种子和幼芽休眠
D.脱落酸含量大幅下降
A.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
D.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所以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A.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B.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入培养液
C.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D.若将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K值减半
A.图1、2、3中b、d、f点对应的时刻,种群内部的生存斗争最为激烈
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C.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c点的相对应
D.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种群的数量都在减少
A.社会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社会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工作
C.社会压力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属于负反馈调节
D.社会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
A.图甲中b曲线对应的是“J”型增长曲线
B.图乙②中曲线的顶点与图甲b曲线的最大值相对应
C.图甲中的阴影部分可代表环境阻力淘汰个体
D.自然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出现图甲中a曲线所示的增长方式
A.A装置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等习性进行采集
B.B装置在研究中通常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土壤小动物
C.该研究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项目 |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只) | 雄性个体数(只) |
初捕 | 32 | 32 | 14 | 18 |
重捕 | 36 | 4 | 18 | 18 |
时间(天) | 1 | 2 | 3 | 4 | 5 | 6 | 7 |
酵母菌数量(万个/mL) | 32 | ? | 762 | 824 | 819 | 821 | 820 |
dygzswyn
2022-06-30
高中生物 | 考试 | 难度:1.58
平行组卷卷生成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