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探究环节 | 甲组的探究 | 乙组的探究 |
【提出问题】 |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
【做出猜想】 | 猜想二:Na2CO3 猜想三:Na2CO3和NaOH |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
【实验验证】 |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 ,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 ,证明猜想二成立。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1)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 ![]() |
软塑料瓶变瘪 | CO2与NaOH反应 |
(2)将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取下橡皮塞。 | ![]()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3)取上述乙烧杯中的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完成下列实验。![]() |
A:溶液变红 B:有气泡产生 C: |
CO2与NaOH反应 |
【观察与问题】 | 【实验与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
![]() A、B两支试管中均无明显变化。两支试管中发生化学变化了吗? |
甲同学再向A试管中滴入 ,无色溶液变为红色。 | 有酸性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反应。 |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
乙同学再向B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
方法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1) | 取少量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溶液中有 | 发生了化学反应 |
(2) | 取少量溶液C于试管中,插入打磨过后的细铁丝 | 溶液中没有稀硫酸 |
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实验示意图 | ![]() |
![]() |
探究环节 | 甲同学的探究 | 乙同学的探究 |
提出问题 | A3溶液为什么不变红? | B3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酚酞不计) |
做出猜想 | 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 HCl |
实验验证 | (1)取少量A3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成立”或“不成立”) (2)你认为,在常温下A2溶液测出的pH 应 (填“>”、“=”或“<”)7 |
取少量B3溶液加入盛有少量铁粉的试管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 ,据此,你认为乙同学的猜想 (填“一”或“二”)成立 |
交流反思 | (1)甲、乙同学的实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 (2)A3溶液未变红,你认为原因是A2溶液中 盐酸 较多,加入的NaOH溶液未将其完全中和。 (3)甲、乙同学经过实验对比探究,一致认为做化学实验时应注意药品用量的控制。 |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1 |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稀盐酸 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废液中没有AgNO3 |
实验2 |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Ba(NO3)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废液中含有未反应完的CuSO4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C实验后的溶液少许,再向其滴入 溶液 |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
KMnO4溶液浓度 | 0.002% | 0.01% | 0.1% | 1% |
鸡皮的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 | 全部变为棕色 | 全部变为黑色 |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
实验 | ![]() 25mL0.1%KMnO4 溶液 | ![]() 25mL 0.1% KMnO4溶液+10滴浓硫酸 | ![]() 25mL蒸馏水+10滴浓硫酸 | ![]() 25mL1% KMnO4溶液+10滴浓硫酸 | |
铜片 质量/g | 实验前 | 0.54 | 0.54 | 0.54 | 0.54 |
18小时后 | 0.54 | 0.52 | 0.54 | 0.43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把镍浸入稀硫酸中 | (1) | 镍的活动性比氢强 |
把镍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镍的活动性比铁(2) |
dyhx2018
2018-07-02
初中化学 | | 实验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