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客服 | 上传赚现
(1)

服务热线

400-816-0029

    自建题库,共享分红

德优题库QQ交流群

163263. (2025•西工大附中•五模) 许多化学反应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怎样知道反应发生了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
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的现象。
【观察与问题】 【实验与事实】 【解释与结论】
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通入CO2  德优题库 甲同学再向A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有酸性物质生成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乙同学再向B试管中滴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有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反思与拓展】检验生成的碳酸钠,下列试剂不能使用的是        (填序号)。
A.澄清石灰水
B.无色酚酞溶液
C.稀硫酸
探究二:
【观察与问题】如图1所示,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C。
【假设与预测】丙想通过实验确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硫酸钠。他设计了下列实验:取出少量溶液C,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这不能确定有硫酸钠生成,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本实验无法通过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确定发生了反应讨论后,同学们又提出了下列方法。
德优题库
【实验与事实】
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C,滴入几滴        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有NaOH 发生了化学反应
(2) 取少量溶液C于试管中,插入打磨过的铁丝         溶液中没有硫酸
【反思与拓展】同学们交流讨论后,认为也可采取如图2所示实验验证二者的反应,C烧杯中出现        现象时,说明二者能够反应。
【归纳与总结】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可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者检验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法进行验证。
共享时间:2025-05-08 难度:3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
探究一:
【实验与事实】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与拓展】B;
探究二:
【假设与预测】H2SO4+BaCl2=BaSO4↓+2HCl;
【实验与事实】氯化铁或硝酸铁,无气泡产生;
【反思与拓展】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解析]
解:探究一:
【实验与事实】二氧化碳通入B试管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与拓展】检验碳酸钠可加入稀硫酸,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不能确定生成了碳酸钠;
探究二:
【假设与预测】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而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化学方程式是H2SO4+BaCl2=BaSO4↓+2HCl,所以不能确定有硫酸钠生成;
【实验与事实】
(1)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氢氧化铁是红褐色的,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说明滴入的溶液中含有铁离子的盐,滴入的溶液是氯化铁溶液或硝酸铁溶液;
(2)铁丝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溶液中没有硫酸,说明无气泡产生;
【反思与拓展】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向其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说明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故答案为:探究一:
【实验与事实】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与拓展】B;
探究二:
【假设与预测】H2SO4+BaCl2=BaSO4↓+2HCl;
【实验与事实】氯化铁或硝酸铁,无气泡产生;
【反思与拓展】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属于"典型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
转载声明:
本题解析属于发布者收集录入,如涉及版权请向平台申诉! !版权申诉
163209. (2025•长安区•一模) 近期网上很火的一款网红产品爆炸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爆炸盐其实就是一款普通的洗涤用品,把它放在热水中溶解,它会使污渍瞬间瓦解。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爆炸盐的去污原理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2Na2CO3?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粉末或颗粒状固体。过碳酸钠溶于水会生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较稳定,能缓慢分解,受热更易分解。
【实验1】小组同学在盛有该洗涤剂固体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固体完全溶解,有少量气泡产生,向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Ⅰ】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吗?
【实验2】小明取一定量洗涤剂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因此小明认为产生的气体不是氧气。
小红认为小明结论不正确,于是取实验1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且温度越高产生气泡速率越快;伸入带火星木条,木条均复燃;
【表达与交流】小明实验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Ⅱ】该洗涤剂溶于水后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碳酸钠 猜想二:氢氧化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实验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讨论与交流】
(1)写出上述实验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        
(2)实验中氯化钙溶液能不能换成氢氧化钙溶液,为什么?       
【拓展延伸】
爆炸盐去污原理:过碳酸钠溶于水产生过氧化氢和碳酸钠。        溶液显碱性,碱性物质能够与油脂和污垢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变得更容易清洗。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活性氧,可深层带走污垢。根据以上探究过程可知,使用清洁剂时选用        溶解,效果更好。
共享时间:2025-03-07 难度:3 相似度:2
164616. (2023•西工大附中•四模) 许多化学反应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怎样知道反应发生了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
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的现象。
【观察与问题】 【实验与事实】 【解释与结论】
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通入CO2  德优题库 甲同学再向A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有酸性物质生成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乙同学再向B试管中滴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有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反思与拓展】检验生成的碳酸钠,下列试剂不能使用的是        (填序号)。
A.澄清石灰水
B.无色酚酞溶液
C.稀硫酸
探究二:
【观察与问题】如图1所示,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C。
【假设与预测】丙想通过实验确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硫酸钠。他设计了下列实验:取出少量溶液C,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这不能确定有硫酸钠生成,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本实验无法通过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确定发生了反应讨论后,同学们又提出了下列方法。
德优题库
【实验与事实】
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C,滴入几滴        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有NaOH 发生了化学反应
(2) 取少量溶液C于试管中,插入打磨过的铁丝         溶液中没有硫酸
【反思与拓展】同学们交流讨论后,认为也可采取如图2所示实验验证二者的反应,C烧杯中出现        现象时,说明二者能够反应。
【归纳与总结】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可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者检验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法进行验证。
共享时间:2023-04-16 难度:3 相似度:2
163774. (2024•铁一中学•八模) 化学小组同学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
②常温下,浓度相同的Na2CO3溶液比NaHCO3溶液的碱性强。
③氢氧化钡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
【探究一】探究Na2CO3和NaHCO3溶液的酸碱性的差异。
(1)分别测两种物质等浓度溶液的pH,测定结果为Na2CO3溶液的pH        (填“>”或“<”)NaHCO3溶液的pH。
【探究二】探究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
德优题库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取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样品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加热碳酸钠样品时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加热碳酸氢钠样品时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2)由实验现象可推知,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且有        和CO2生成。
【讨论交流】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三】探究Na2CO3和NaHCO3能否与酸发生反应。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另取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样品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操作 德优题库   德优题库  
实验现象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但不产生CO2 碳酸氢钠能与硫酸反应,产生CO2
【反思评价】经讨论,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甲组的实验现象出现异常,导致所得实验结论不合理。
【拓展探究】小组同学对上述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所用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猜想二:所用盐酸浓度过大,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
【继续实验】
(4)实验1:取少量实验所用的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        ,得出结论:猜想一不成立。
(5)实验2:将实验所用的澄清石灰水换为稀硝酸和        的混合液,重新进行实验,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得出结论:猜想二成立。
【拓展迁移】
(6)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钡溶液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都含有        
共享时间:2024-06-20 难度:2 相似度:1.67
163872. (2024•莲湖区•三模) 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它由生石灰和烧碱混合而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久置的碱石灰样品成分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碱石灰样品中有哪些物质?
【作出猜想】该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CaO、CaCO3、NaOH和        
【查阅资料】BaCl2溶液为中性。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步骤一:小秦同学取碱石灰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后无放热现象,继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后有白色沉淀,小秦同学认为该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晓聪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混有无色酚酞的BaCl2溶液至过量,观察到试管内液体呈红色且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释与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知:
(1)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将步骤二后试管内混合物静置,其上层清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反思交流】
李萌同学认为,取步骤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先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适量MgSO4溶液后,观察实验现象也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你认为她的说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迁移应用】
下列气体中可以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氨气
d.氯化氢气体
共享时间:2024-04-11 难度:3 相似度:1.34
164016. (2024•滨河中学•三模) 认识物质是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同学们对Na2CO3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任务一】了解Na2CO3的制备—侯氏制碱法
化工科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Na2CO3)。“侯氏制碱法”原理的第一步反应为:NH3+CO2+H2O+X═NaHCO3↓+NH4Cl,X的化学式为        ;第二步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如下:2NaHCO3
Na2CO3+H2O+CO2↑。
【任务二】了解Na2CO3的用途
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生产,其中玻璃属于        (选填“合成”或“无机非金属”或“复合”或“金属”)材料。
【任务三】探究Na2CO3与酸、碱、盐的反应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德优题库  德优题库  德优题库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 生成白色沉淀        
(1)实验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实验三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反思与拓展】
(1)甲同学在实验一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得出结论稀硫酸有剩余,有同学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2)乙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共享时间:2024-04-04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398. (2025•高新一中•二模) Na2CO3和Na2SO4是两种常见的盐,小组同学将两种盐的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德优题库
(1)图中只有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这支试管是        (填字母)。
(2)写出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经检验白色沉淀为BaCO3和BaSO4的混合物。
(4)小组同学继续探究静置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成分。
【讨论交流】大家认为烧杯中上层清液里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里还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假设】通过讨论,大家认为上层清液中可能含有Na2CO3、Na2SO4、Ba(OH)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①向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清液中一定还含有Na2CO3和NaOH。
②将①所得物质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③取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        
【拓展反思】①上述实验中的无色酚酞溶液用下列        (填字母)代替,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A.Cu(NO32溶液
B.Al2(SO43溶液
C.NH4Cl溶液
②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共享时间:2025-03-30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416. (2025•铁一中学•二模) 同学们学习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在实验室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
德优题库
【学习交流】
(1)甲试管中出现        的现象时,说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乙中注入NaOH溶液后,观察到气球变大        (填“能”或“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拓展探究】丙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结束后,同学们对丙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好奇,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丙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Na2CO3    猜想三:NaOH、Ca(OH)2
【实验验证】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丙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丙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2C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        成立
(3)实验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延伸】
(4)同学们针对碱的化学性质,另外进行了下列几组实验,试管中溶液始终保持红色的是        (填字母)。
A.德优题库
B.德优题库
C.德优题库
共享时间:2025-03-19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488. (2025•西工大附中•二模) 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燥的木头烧成灰(主要含K2CO3),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石灰乳即可。(木头烧成灰其他成分不与石灰乳反应也不溶于水)
【查阅资料】K2CO3溶液显碱性。
【提出问题】K2CO3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KOH和K2CO3
猜想Ⅲ:KOH和Ca(OH)2;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无需实验验证即可得出猜想Ⅳ一定错误,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
取过滤后的溶液各少许,分别装在2支试管里 ①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Ⅱ错误
②向第二支试管液中加入Na2CO3         猜想Ⅲ正确
【讨论交流】
(1)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步骤①的实验操作不够严谨,稍作改进才能得出“猜想Ⅱ错误”的结论,应改进为“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加        ”。
(2)悦悦同学提出可以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字母),也能证明猜想Ⅲ正确。
A.无色酚酞溶液
B.K2CO3溶液
C.Cu(NO32溶液
D.CO2
【拓展延伸】将鲜鸭蛋浸入草木灰与石灰乳的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就制得了皮蛋。食用皮蛋时口感发涩源于其中含有的碱性物质,可以加入适量厨房里的        ,可使其口味更佳。
共享时间:2025-03-20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542. (2024•西工大附中•九模) 某同学为探究在空气中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展开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硝酸钡溶液都呈中性。
【设计实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A、B、C、D四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德优题库
【分析与结论】
(1)上述四组实验中        (填序号)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C、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
【继续探究】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反应后的混合物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清液呈红色,下层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
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上层溶液中呈碱性的溶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NaOH和Ca(OH)2
猜想四:NaOH、Ca(OH)2和Na2CO3
【理论分析】
(2)同学们分析后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用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
(3)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田同学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红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观察到         猜想二成立
小威同学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红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
【实验反思】
(4)同学们分析认为,       (选填“小威”或“小田”)同学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若要除去上述变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        (填化学式)溶液除去。
共享时间:2025-06-24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560. (2024•西工大附中•一模)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德优题库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1)猜想一:只含有NaOH
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
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猜想四:含有NaOH、Na2CO3、Ca(OH)2
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不用实验就可知猜想        错误。
(2)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未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未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实验是        (填字母)。
(4)实验A中,用针筒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后,观察到瘪气球变大,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进一步探究锥形瓶中NaOH是否有剩余,小组同学向锥形瓶内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后,再进行一步操作就能得出结论,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入少量FeCl3溶液
B.加入少量MgCl2溶液
C.加入少量MgSO4溶液
D.向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共享时间:2024-03-15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667. (2024•西咸新区•一模) 德优题库兴趣小组同学自制呼吸面具,准备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但在实验室找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过氧化钠。
【查阅资料】①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可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如下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②BaCl2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
(1)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观察到固体完全溶解,       (填“有”或“无”)气泡产生,证明该固体中无Na2O2
【提出问题】该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2CO3 猜想三:NaOH、Na2CO3
【实验探究】
(2)取适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配成溶液,分别取样于2支试管中。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试管1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        不正确
向试管2中滴加Ca(OH)2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三正确
【实验分析】
(3)实验甲中产生气泡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有同学认为实验乙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理由是        
【实验改进】
(5)将实验乙进行如图改进,通入CO2后,观察到        证明猜想三正确。
【反思拓展】
(6)根据过氧化钠的性质可知,保存过氧化钠时应注意        
共享时间:2024-03-09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998. (2024•唐南中学•一模) 化学实验室的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二:部分变质,固体是        (填化学式);
猜想三:全部变质,全部是Na2CO3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②       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①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讨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小李的实验可以不做,原因是        
②实验结束后大家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内观察到废液呈红色,且有白色沉淀。为了不污染环境,他们向废液缸里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酚酞除外)种类最多时,溶液中所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反思与拓展】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的NaOH必须        保存。
共享时间:2024-03-14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980. (2024•唐南中学•五模) 实验室有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实验员告诉小明,这瓶试剂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试剂滴在pH试纸上,显示的颜色与            对照 pH>7
另取5mL试剂于B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1)根据步骤①现象,小明得出了该试剂不可能为           (填化学式)溶液。
(2)小明由步骤①②确定该试剂为          溶液。小华不同意小明的观点,认为该瓶溶液可能是变质的NaOH溶液。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探究方案:
探究步骤 预计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溶液并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是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步骤二:向上述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呈        

(3)写出NaOH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为了测定这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涛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质量的变化来确定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样品完全反应,但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偏差。对此小涛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根据改进的需要,D装置中装入碱石灰(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对该装置描述正确的是        
A.若无D装置,则导致测量测量结果偏大
B.若B增重mg,则碳酸钠的质量为:g
C.分液漏斗中,稀硫酸改为浓盐酸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共享时间:2024-05-05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685. (2024•西咸新区•二模)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欲鉴别失去标签的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现将以上三种溶液任意标记为A、B、C。
【进行实验】
(1)小明选用紫色石蕊溶液完成了鉴别,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溶液。
(2)小燕选用碳酸钠溶液进行鉴别,实验如图所示:
德优题库
则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小燕将乙中溶液和丙中上层清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
将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呢?
【做出猜想】
猜想Ⅰ:NaCl、NaOH
猜想Ⅱ:NaCl、NaOH、Na2CO3
猜想Ⅲ:NaCl、NaOH、Ba(OH)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正确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
【反思评价】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只需要加入一种试剂就可验证全部猜想,该试剂为        (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对下列物质的利用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丙实验后的上层清液,可用于检验甲中Na2CO3是否过量
②乙实验后的溶液,可用于除去NaNO3溶液中的Ca(NO32杂质
③丙中生成的固体,可作食品干燥剂
共享时间:2024-03-27 难度:3 相似度:1.34
163721. (2024•铁一中学•五模) 德优题库实验课上,某化学小组探究两个初中常见的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甲同学利用装置A将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乙同学借助无色酚酞溶液利用装置B进行中和反应,如图所示:
(1)甲同学观察到A装置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CO2发生了反应;乙同学观察到B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B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两位同学的探究思路均是从        的角度证明反应发生了,其中        同学的探究方法及结论是正确的。
(2)丙同学从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探究。他将上述反应后装置A、B中的溶液混合,观察到只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为红色。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证明A装置中有新物质生成。对所得到的上层红色溶液中的溶质,三位同学有不同的猜想:
【做出猜想】甲同学:NaCl、NaOH
乙同学:NaCl、BaCl2、NaOH
丙同学:NaCl、Na2CO3、NaOH
你的猜想:       
【查阅资料】Ba(NO32、BaCl2溶液呈中性。
【验证猜想】取少量上层红色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的现象,则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评价】丁同学认为可将乙同学得到的B装置中的无色溶液蒸发结晶,再将得到的固体溶于水,室温下用        测得溶液呈中性,也可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
共享时间:2024-05-01 难度:3 相似度:1.34

dyczhxyn

2025-05-08

初中化学 | | 实验探究题

  • 下载量
  • 浏览量
  • 收益额
  • 0
  • 3
  • 0
相同试题
试题下载
试题内容
调用试题名称
共享人
唐老师
试题题型
解答题
试题难度
试题题源
2020*西工大*期末
下载次数
168次
下载金币
5德优币(当前结余18德优币)
温馨提示
该试题下载至自主题库后,下载、备课永久免费!
试卷设置
试卷名称
省市校区
阶段科目
年份卷型
选择类型
已选考点
在线训练
视频讲解
温馨提示
视频讲解正在加载中、请等待!
视频解析购买
支付方式
德优币数
本次消耗0德优币
温馨提示

客服电话:400-816-0029,服务邮箱:610066832@qq.com

视频资源

试题找茬
纠错类型
纠错描述
温馨提示
共享试题、试卷经平台审核通过后方可展示,并永久享用用户下载分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