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酶的特性及应用,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发酵工程在食品、医药、农牧业等工业上的应用,
[答案]
(1)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增大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富集培养)
(2)稀释涂布平板法 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逐步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3)刚果红染色法 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丰富的碳源,使其迅速长出菌落,便于鉴定
(4)葡萄糖生成酒精是连续反应,固定酵母细胞就是固定一系列酶,而采用固定化酶,需同时固定多种酶
[解析]
解:(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成,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常常先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多次选择培养,其目的是通过富集培养,增大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2)选择培养后,可采用图示两种方法纯化并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图A、B的接种方法分别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法的接种方法在第二次划线及其后划线总是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的原因是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逐步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3)纤维素分解菌鉴定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故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常需要加入刚果红作为染色剂。此培养基中加入土豆汁的作用是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更丰富的碳源,使其迅速长出菌落,便于鉴定。
(4)葡萄糖生成酒精是连续反应,固定酵母细胞就是固定一系列酶,而采用固定化酶,需同时固定多种酶。
故答案为:
(1)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增大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富集培养)
(2)稀释涂布平板法 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逐步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3)刚果红染色法 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丰富的碳源,使其迅速长出菌落,便于鉴定
(4)葡萄糖生成酒精是连续反应,固定酵母细胞就是固定一系列酶,而采用固定化酶,需同时固定多种酶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酶的特性及应用,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发酵工程在食品、医药、农牧业等工业上的应用,",属于"难典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