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试卷总分:100分 命题人:dygzswyn 考试时长:120分钟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其渗透压会升高
C.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③渗回①的量小于渗入②的量
A.四个过程均有ATP产生
B.①②过程产生[H],③过程消耗[H]
C.只有O2充足时才会发生①②③代表的细胞呼吸过程
D.部分植物能发生这四个过程
A.O2、CO2、血浆蛋白、肝糖原
B.抗体、激素、H2O、尿素
C.纤维素、Ca2+、神经递质、RNA聚合酶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载体
A.细胞内
B.人体肌肉细胞内
C.神经纤维膜内
D.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
A.图中有3个神经元细胞,3个突触
B.在bc段,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C.刺激a点,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偏转2次
D.刺激d点,电流表①偏转2次,电流表②不偏转
A.垂体通过对下丘脑活动的调节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B.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
C.乙烯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所以不能促进根、叶、花的生长和发育
D.胰岛B细胞可接受血糖浓度的直接刺激,也可受到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的调控
A.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枢位于下丘脑
B.人体皮肤表面分布有温度感受器,用于接受温度变化的刺激
C.一位感冒患者高烧39℃不退,此时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
A.导致人体内血浆的渗透压降低
B.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产生渴觉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降低
A.淋巴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人体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血浆中的某种抗体能与各种病原体(抗原)相结合
A.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甲组向光弯曲生长,乙组直立生长
B.甲组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是背光侧的细胞体积大于向光侧
C.该实验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D.该实验证明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A.A中的根背着圆心方向生长
B.如果B中的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则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
C.如果C中只旋转暗箱而不旋转花盆,则植物向小窗方向生长
D.图中所示的装置中单方向刺激只有单侧光照
A.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
B.道路两侧每隔5米种植有一棵杨树
C.一周内飞入某区域的飞蝗占飞蝗总数的60%
D.落叶松在大兴安岭的树林中数量最多
A.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
B.柳江中学里全部的树
C.一片草地上全部正开花的蒲公英
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A.经解离的根尖成熟区细胞染色后,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过程
C.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每次随机抓取小球记录后要放回原小桶
D.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该植物分布较多的地方取样
A.适宜条件下,X为种子萌发过程,Y为
B.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X为细胞质壁分离程度,Y为细胞吸水能力
C.基因型为Aa豌豆连续自交,X为世代数,Y为每代Aa基因型比例
D.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X为时间,Y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A.一块只种植小麦的农田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一块弃耕的农田会发生次生演替,且最终一定会演替成森林
C.一块农田中不会同时存在捕食、竞争、寄生这三种种间关系
D.统计农田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A.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
B.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气温、天敌、传染病等会对十七年蝉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
D.十七年蝉因为在空间上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食物、空间等基础
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微生物不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树附生苔藓植物是生产者
B.树附生苔藓植物与树木(灌木)之间的关系为寄生
C.森林生态系统中树干基部更适宜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长
D.树附生苔藓植物可被广泛用作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能量(102kJ/m2) | 7 | 50 | 20 | 0.98 | 500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 |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 |
C.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 D.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生产者活生物量 (g/m2) |
土壤有机碳 (g/m2) |
净初级生产力(g/m2•年) | 异养呼吸 (g/m2•年) |
|
老龄 | 12730 | 5330 | 470 | 440 |
幼龄 | 1460 | 4310 | 360 | 390 |
A.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这种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B.西黄松幼龄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老龄群落,因此幼龄西黄松生长速度更慢
C.老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 910 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A.海草场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海草构成了一个群落
B.海草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海平面上升会降低海草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D.海草场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A.天然林往往比人工纯林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说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
B.蚊虫携带多种病菌,影响其他物种生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将所有蚊虫除掉
C.生态文明建设可通过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组别 | 水稻种类 | 检测指标 |
1 | a | b |
2 | 普通水稻(野生型) | 同上 |
dygzswyn
2023-02-19
高中生物 | 考试 | 难度:1.76
平行组卷卷生成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