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客服 | 上传赚现
AI助手
德优题库AI助手

AI助手

搜题▪组卷

(1)

服务热线

400-816-0029

    自建题库,共享分红

德优题库QQ交流群

87521. (2023•长安区•七下期中) 探究题:七年级(1)班同学以“踔厉奋发”为主题,探究唐朝人的精神风貌,请你参与。
【贞观之治】
材料一:(唐)太宗尝临轩,谓侍臣曰:“朕所不能恣情以乐当年,而励心若节,卑宫菲食者(起居饮食提倡节俭),正为苍生(百姓)耳。”……给事中(官职名)张行成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唐太宗)拨乱反正,拯生人(百姓)于涂炭(陷入苦难境遇)。……汝(唐太宗)唯弗矜(不自满,不自负),天下莫与汝争功。”(唐)太宗深纳之。
——(唐)刘肃《大唐新语》德优题库?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成公主入藏】
材料二: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沿唐蕃古道,翻越唐古拉山,步行3000多公里,历时2年3个月到达逻些(拉萨)。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书籍。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语。
——摘编自西藏文化博物馆(2)结合材料二,指出《陇西行》诗中“胡”“汉家”分别指什么?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作用。
【中外交流】
材料三: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用17年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成为佛学大师。他把《老子》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他把途中经历,经口述由弟子编成《大唐西域记》。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因辛劳失明,但他百折不挠,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医药、书法、建筑、绘画等。
——摘编自教材(3)结合材料三,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之间异同。
【农业生产】
材料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汤饭)。相随饷田(中午田野)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珍惜,指抓紧时间)夏日长。
——(唐)白居易《观刈麦》(4)结合材料四,分析唐朝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朝前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
共享时间:2023-05-21 难度:4
[考点]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答案]
(1)唐太宗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是一个雄才大略,济世安民的人;是勤俭治国、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2)“胡”指吐蕃;“汉家”指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3)同: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都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不同点:玄奘是唐太宗时期的人,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玄奘是唐玄宗时期的人,东渡日本,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玄奘是独自西行,鉴真是结伴东渡;玄奘归国了,鉴真没有归国。(4)农民阶级的辛勤劳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政策的支持,轻徭薄赋,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改进农具,曲辕犁、筒车等,兴修水利。(5)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实行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改进生产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注意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深纳之”概括得出唐太宗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根据材料“正为苍生(百姓)耳……陛下(唐太宗)拨乱反正,济世安民的人,不自负)。’(唐)太宗深纳之”可得出是勤俭治国。
2)根据材料“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沿唐蕃古道,步行3000多公里。”可知;“汉家”指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3)同:根据材料“他用17年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成为佛学大师,介绍到天竺,经口述由弟子编成《大唐西域记》,还传播中国医药、建筑。”可得出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前后用了12年。鉴真因辛劳失明”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都是历经磨难。不同点:根据材料“贞观初年,玄奘是唐太宗时期的人,带回大量佛经,东渡日本;根据材料“随行有36人献出生命”及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结伴东渡,鉴真没有归国。
4)结合材料四“妇姑荷(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汤饭),丁壮在南冈”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支持,提倡节俭;改进农具、筒车等。
5)概括来说,唐朝前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包括:国家统一;唐朝前期的君主很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说明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与生产技术的改进有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唐朝前期的统治者能较好地处理好民族关系,又积极开展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
1)唐太宗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是一个雄才大略;是勤俭治国。
2)“胡”指吐蕃;“汉家”指唐朝,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同: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出国、九死一生,西行天竺;玄奘是唐玄宗时期的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鉴真是结伴东渡,鉴真没有归国。
4)农民阶级的辛勤劳动;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支持,提倡节俭;改进农具、筒车等。
5)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改进生产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
[点评]
本题考查了"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属于"综合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
转载声明:
本题解析属于发布者收集录入,如涉及版权请向平台申诉! !版权申诉
88344. (2021•莲湖区•七下期中) 某校七年级(12)班的同学以“历史上的隋唐”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隋唐政治】
材料一:
德优题库
(1)图A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什么?
【隋唐经济】
材料二:
德优题库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所示为唐朝时期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两种新农具有何作用?
【隋唐民族关系】
材料三:
德优题库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摘编自《旧唐书》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唐朝和吐蕃之间发生的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确立这种亲戚关系所依据的相关史实是什么?
【隋唐对外关系】
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
德优题库 遣唐使是指派往唐朝的使节,朝贡唐朝的外国使节俱可称作“遣唐使”。在唐王朝存续的7世纪前期至10世纪初期,高句丽派出的遣唐使共24次,百济25次,新罗178次。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16次,名副其实的有12次。
(4)材料四图中向西和向东的路线分别是唐朝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对外交往路线,请写出两位人物的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远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外交特点?
共享时间:2021-05-13 难度:5 相似度:1.25
87445. (2024•碑林区•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1)隋朝后期的商人李华欲走水路从材料一图A中的大运河最南端        乘船前往都城        售卖一批货物;贞观年间的高僧玄奘从图B中的        出发,经过四年长途跋涉到达        学习佛法。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邮洁若(2)依据材料二,指出鉴真“航东海”时在位的唐朝帝王。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鉴真的主要事迹。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古代中外交流的因素有哪些?
共享时间:2024-05-17 难度:3 相似度:1.17
30825. (2015•七十中•七下期中)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德优题库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两个国家?分别是①       ;②       ;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2)请用与①②国家相关的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海港。
(4)材料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你得到什么启示?
共享时间:1970-01-01 难度:3 相似度:1.17
87684. (2023•未央区•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唐太宗总结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政比较谨慎。他鼓励臣下指摘君主过失、开怀纳谏,目的是避免政治上的过失。他懂得澄清吏治的重要性,注意精兵简政,重视刺史、县令等“亲民之官”的人选,使得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
——摘编自张岂之主稿《中国历史》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逃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②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四:随着唐朝的兴盛,唐玄宗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于是他便开始骄惰怠政,享乐腐化……他一反开元初年的虚心勤谨,日渐恃能矜骄,他渐次贬斥不迎合自己的朝臣,宠信佞臣,在他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宦官、佞臣组成的腐朽官僚集团……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叛乱。
——摘编自邢志刚《论唐玄宗李隆基》(3)材料四中的“叛乱”指的是哪场叛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朝的兴衰对我们当代社会治理有什么样的启示?
共享时间:2023-05-29 难度:4 相似度:1
40715. (2022•西安三中•七下期末) 某校七年级学生以“文明与交流”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学习与发展]
材料一
 德优题库 (日本留学生)回国之后,对日本的文化有了具体的贡献,很多方面即仿照唐制……从今之后,日本文物深具大陆色彩。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结合所学指出与图A、图B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开放与交流]
材料二
德优题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新工具》
(2)指南针什么时候开始应用于航海?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海外交通线有何拓展?分析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进一步拓展的原因。
[冲突与危机]
德优题库
(3)依据图B、图C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有哪些变化,分析其影响。
[互鉴与进步]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一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4)依据材料四,概括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特点。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共享时间:1970-01-01 难度:4 相似度:1
30446. (2023•汇知中学•七下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德优题库?
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保持着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就有十几批。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做官。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侨民设置蕃坊,供外国人居住,其后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
(1)图A所示唐朝僧人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见闻整理的著作是《       》;图B航海家        (人物)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政策对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何启示?
共享时间:2023-07-13 难度:4 相似度:1
30016. (2023•师大附中•九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材料二“船队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与各国进行和平贸易。远航后,亚非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1423年,古里等16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这对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中图A中①处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交融密切,图B时期②处        入藏,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玄奘西行到达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至8世纪中期,图C        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共享时间:2023-05-26 难度:4 相似度:1
29016. (2018•师大附中•七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材料三:开元二年(714)六、七月间,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玄宗规定出为刺史的诸王,“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还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开元三年(715),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溢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溢,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开元二年(714),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梁、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为了把人力更好地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去,开元二年下诏:“天下毋得更采珠玉、织锦等物。”对于违令者处以杖罚。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唐人郑棨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白寿彝《中国通史》(1)材料一图A反映的唐太宗的主张是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唐朝完善了       (制度),图B反映了       (皇帝)在位期间的唐朝繁荣昌盛的景象。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记分)
①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皇帝对中国古代传统“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皇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简析唐玄宗改革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改革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共享时间:2018-05-28 难度:2 相似度:0.75
31932. (2018•西电附中•七下期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唐宋时期是各民族接触频繁时期,有战有和,民族交融的速度不断加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部十白识国中设用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从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三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一一摘自历史教材(七下)(1)材料一中的“先皇帝”指的是谁?“和同为家”指哪两“家”的关系?
(2)材料二中的现象是在哪一次议和后出现的?材料三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3)结合后两则材料,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两次议和的?
共享时间:2018-05-25 难度:2 相似度:0.75
19091. (2019•永春三中•模拟)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材料二: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选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才出现了材料一中的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玄宗、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相同之处。
共享时间:2019-07-08 难度:3 相似度:0.75
29052. (2019•师大附中•七模)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材料二: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选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才出现了材料一中的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玄宗、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相同之处。
共享时间:2019-05-24 难度:2 相似度:0.75
18710. (2018•永春三中•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材料三:开元二年(714)六、七月间,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玄宗规定出为刺史的诸王,“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还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开无三年(715),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溢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溢,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开元二年(714),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梁、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为了把人力更好地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去,开元二年下诏:“天下毋得更采珠玉、织锦等物。”对于违令者处以杖罚。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唐人郑棨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图A反映的唐太宗的主张是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唐朝完善了       (制度),图B反映了     (皇帝)在位期间的唐朝繁荣昌盛的景象。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记分)
①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皇帝对中国古代传统“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皇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简析唐玄宗改革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改革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共享时间:2018-07-13 难度:4 相似度:0.75
28232. (2023••七下期中)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元朝形势图
德优题库
材料三: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疆域概况,并分析元朝统一的意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的名称。
(4)元朝时,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
(5)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共享时间:2023-05-28 难度:3 相似度:0.58
30399. (2023•师大附中•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域松州……于是派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者求婚……贞观十五年,皇帝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维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结合所学,指出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景德元年九月,辽兵直趋黄河北的澶州……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之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双方开始了议和活动。此次议和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辽与北宋在战争结束后达成的“议和”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该议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西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3)根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共享时间:2023-05-13 难度:3 相似度:0.58
30774. (2017•西北大附中•七下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材料二  贞观年间与民本思想一致的君权有限观,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的发扬光大,其主要表现之五就是守法精神。唐太宗时制定了《贞观律》,规定:对官员、地主“占田过限”、“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予以惩治。擅自加重赋敛的要坐以赃罪或枉法罪。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三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 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材料四  唐明皇前半辈子会做皇帝,后半辈子不会做。
--毛泽东(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回答,“贞观新政”在赋役制度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三省中负责执行政令的是哪一机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贞观律》规定的地主、官员需守法的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这一举措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中唐明皇是谁?结合所学说说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
共享时间:2017-05-21 难度:3 相似度:0.58

mz@dyw.com

2023-05-21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下 | 材料分析题

  • 下载量
  • 浏览量
  • 收益额
  • 0
  • 12
  • 0
相同试题
试题下载
试题内容
调用试题名称
共享人
唐老师
试题题型
解答题
试题难度
试题题源
2020*西工大*期末
下载次数
168次
下载金币
5德优币(当前结余18德优币)
温馨提示
该试题下载至自主题库后,下载、备课永久免费!
试卷设置
试卷名称
省市校区
阶段科目
年份卷型
选择类型
已选考点
在线训练
视频讲解
温馨提示
视频讲解正在加载中、请等待!
温馨提示
对不起!这是别人共享的试题,需要下载到自主题库后,可将该试题添加到白板
视频解析购买
支付方式
德优币数
本次消耗0德优币
温馨提示

客服电话:400-816-0029,服务邮箱:610066832@qq.com

视频资源

试题找茬
纠错类型
纠错描述
温馨提示
共享试题、试卷经平台审核通过后方可展示,并永久享用用户下载分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