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5小题共45分)
1.
(本题3分)
《隋书》记载:“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百姓)各安其业”。这段史料是对谁在位期间的评价( )
2.
(本题3分)
赵翼评论九品中正制时讲:“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世代荣华富贵);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选举之弊”是指( )
A.君主专制阻碍了文化发展
B.皇位世袭造成社会矛盾尖锐
C.九品中正制限制了有才学的人参政
D.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3.
(本题3分)
隋末农民起义军发布檄文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反映出隋朝灭亡的根源是( )
A.隋炀帝残暴统治激化社会矛盾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消耗劳动力
C.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D.隋炀帝征讨陈朝,好大喜功
4.
(本题3分)
《贞观政要》记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今省(减轻)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家家户户)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这则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在治国治理上的什么思想( )
A.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
B.法者,治之端也
|
C.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
D.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5.
(本题3分)
骆宾王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为队伍撰写声讨、辱骂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宰相安得失此人!”。这则故事反映武则天( )
A.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B.任事率性,好恶无定
|
C.爱惜人才,有容人之量
|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
6.
(本题3分)
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绢画《弈棋仕女图》(局部)。从这则史料中提取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
A.仕女正在对弈的是围棋
B.仕女束高髻,额间描花钿,是唐代妇女流行妆扮
C.仕女神态端庄,喜好思考
D.仕女生在长安,远嫁到新疆
7.
(本题3分)
汉字书法是汉字美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书(书法)至初唐而极盛”。唐朝,颜真卿的书法(如图)艺术风格是( )
A.飘若惊龙
B.雄浑敦厚
C.讲究意趣
D.舒展劲远
8.
(本题3分)
东罗马帝国金币(如图)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一现象反映( )
A.遣唐使深刻影响日本发展
B.莫高窟是中外艺术宝库
C.安西都护府管理葱岭以西地区
D.唐朝与欧洲有经济文化交往
9.
(本题3分)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杂草)。我里(家乡)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B.开元年间,盛世之下隐藏社会危机
C.安史之乱造成人民家破人亡
D.天宝年间,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10.
(本题3分)
下表列举内容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是 ( )
政权 |
开国国君 |
即位前的官职 |
政权时间 |
后梁 |
朱温 |
宣武节度使 |
16年 |
后唐 |
李存勖 |
河东节度使 |
13年 |
后晋 |
石敬瑭 |
河东节度使 |
10年 |
后汉 |
刘知远 |
河东节度使 |
3年 |
后周 |
郭威 |
天雄节度使 |
10年 |
A.唐前期出现盛世景象
B.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C.五代时期武将执政造成政局动荡
D.北宋前期与辽、西夏并立
11.
(本题3分)
北宋宰相率毕士安的曾孙毕仲游在熙宁二年中进士。他讲:“王荆公(王安石)以兴作之说(国家振兴观点)歆动(劝说成功)先帝(宋神宗),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王安石)乃散(颁行)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上述措施)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读后回答11-12小题。这段材料说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
C.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
D.强化中央集权
|
12.
(本题3分)
北宋宰相率毕士安的曾孙毕仲游在熙宁二年中进士。他讲:“王荆公(王安石)以兴作之说(国家振兴观点)歆动(劝说成功)先帝(宋神宗),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王安石)乃散(颁行)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上述措施)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读后回答11-12小题。从材料看,毕仲游对王安石变法持( )
A.支持态度
|
B.反对态度
|
C.举棋不定态度
|
D.见风使舵态度
|
13.
(本题3分)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取名大夏。大夏铸造货币(如图),名为“贞观宝钱”;使用符牌,作为西夏王朝传递命令时,使用者身份证明。这些史实说明西夏政权( )
A.完成了大一统
|
B.建立中央集权
|
C.积极学习唐宋先进文化
|
D.长期与北宋并立
|
14.
(本题3分)
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政权,且各具特点。其中对南宋的描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安江南
B.藩镇割据
C.国家大一统
D.政局动荡
15.
(本题3分)
宋代文莹在《湘山野录》记载:“(宋)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绿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这段材料反映北宋在农业上重视( )
A.改良耕作工具
|
B.选用优良种质
|
C.减轻赋役
|
D.扩大垦田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