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试卷总分:90分 命题人:dygzswyn 考试时长:120分钟
A.磷脂和糖原的元素构成都有C、H、O
B.缺Ca2+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C.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淀粉,也可以合成乳糖
D.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来自氨基
A.红心火龙果果肉含糖量高,是检测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B.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小,在滤纸上扩散就越快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卡尔文循环的发现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相同
A.黏菌和念珠藻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B.营寄生生活的黏菌合成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完成
C.黏菌和念珠藻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黏菌和念珠藻都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满足自身需要
A.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没有差异
B.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反应在细胞器膜上进行
C.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D.细胞内同时进行多种反应但互不干扰,与生物膜将多种细胞器分隔开有关
A.观察叶绿体时也可用黑藻叶肉细胞为实验材料
B.由于液泡无色,该实验需要进行染色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C.步骤①中若叶肉细胞位于视野左下方,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使叶肉细胞位于视野中央
D.若步骤②中的蔗糖溶液浓度为3g/mL,则步骤⑤中可能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A.TRPV1通道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B.TRPV1激活后引起Ca2+的自由扩散
C.通过TRPV1可将辣椒素或高温刺激转化为电信号
D.该发现可解释喝冷饮能缓解吃辣椒产生的热辣感
A.由图可判断NO3-进入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O2浓度小于a点,根细胞对NO3- 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
B.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推测其原因是主动运输载体蛋白达到饱和
C.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判断依据是甲的NO3-最大吸收速率大于乙,甲需要能量多,消耗O2多
D.据图可知,在农业生产中,为促进农作物对NO3-的吸收利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定期灌溉
A.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C.染色体组是细胞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D.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A.环境中CO2浓度为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环境中的CO2浓度为n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限制bc段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D.在相同的CO2浓度下,d点有机物的积累速率大于c点
A.图中a、b、c分别代表无催化剂、使用无机催化剂、使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过程
B.图中E1、E2、E3分别代表进行相应化学反应时所需的活化能
C.图中ΔE代表使用酶后降低的活化能
D.图中显示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可为反应分子提供更多能量,从而更能提高反应速率
A.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图中物质c为[H],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C.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乳酸
D.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质量增加(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中质量减少(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A.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黑暗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光照下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时25℃、黑暗时5℃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
B.该细胞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正常体细胞的2倍
A.bc段和hj段均对应于有丝分裂后期
B.乙图可对应于de段和hj段
C.甲、乙两图可同时出现在睾丸中
D.基因重组过程可发生在bc段和jk段
A.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B.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正常细胞产生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A.该种植物有关花色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3种
B.复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C.基因型A+A与基因型Aa的植株杂交,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子代中有三种花色
D.杂种紫花植株自交,通过性状分离能产生紫花与白花或紫花与红花的子代
组别 | 杂交方案 | 杂交后代 |
甲组 | 红花×红花 | 红花:白花=9:1 |
乙组 | 红花×白花 | 红花:白花=7:1 |
丙组 | 白花×白花 | 全为白花 |
A.根据甲组结果,可以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
B.甲组结果没有出现3:1性状分离比原因只能是白花大量死亡
C.乙组亲本的红花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3:1
D.乙组的杂交后代中红花植株都为杂合子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A.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B.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
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艾滋病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会进行④①②③过程
B.在原核细胞中,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C.人成熟的红细胞中也可以完成图示②③过程
D.③过程中遵循A-U、U-A、C-G、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C.②过程中需要多种转运RNA,转运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同
D.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C.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不改变基因数量和种类,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胎儿出生前可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确定其是否患红绿色盲
A.不同配子的随机结合现象属于基因重组
B.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D.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段拼接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A.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B.无子果实的获得均要用到秋水仙素,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C.中国荷斯坦牛、青霉素高产菌株和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依据的原理相同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基因型 | 引入初期 | 引入后五年 | 引入后十年 |
AA | 50% | 64% | 81% |
aa | 50% | 16% | 1% |
A.在环境作用下,a基因会定向突变为A基因
B.引入后五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74%
C.该现象说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十五年后,该种群中的a基因会彻底消失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A.比赛中运动员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B.比赛过程中,为运动员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可以是ATP
C.许多运动员容易出现抽搐现象,可能与血液中Ca2+浓度偏低有关
D.在运动员完成比赛的过程中,生命活动调节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影响激素分泌,也可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心率减慢
A.刺激图一中的①,会引起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图一中的②,会引起肌肉收缩,且检测到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刺激图二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D.刺激图二中e点,电流计②指针不偏转,原因是突触后膜释放了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鼠分组 | A组 | B组 | C组 | D组 |
初次注射抗原 | 抗原甲 | 抗原乙 | ||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 ||||
再次注射抗原 | 抗原甲 | 抗原乙 | 抗原甲 | 抗原乙 |
A.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
B.再次注射抗原后,A、B、C、D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B、C组
C.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
D.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可能会出现沉淀
A.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都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双重性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6-BA(mg/L) | IBA(mg/L) | ||||
0.1 | 0.2 | 0.3 | 0.4 | 0.5 | |
1.0 | 31 | 63 | 58 | 49 | 41 |
2.0 | 40 | 95 | 76 | 69 | 50 |
3.0 | 37 | 75 | 64 | 54 | 41 |
4.0 | 25 | 35 | 31 | 30 | 26 |
5.0 | 8 | 21 | 15 | 12 | 8 |
A.实验结果表明,2.0mg•L-16-BA和0.2mg•L-1IBA是实验处理中芽分化的最佳组合
B.6-BA和IBA影响芽的分化等生命活动,根本上是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C.在6-BA浓度是1.0mg/L时,随IBA浓度增大芽分化率先增大再下降
D.根据表中数据,能说明IBA对芽分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A.桑、蚕、鱼三者间的能量进行了循环
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C.实行该生产方式,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多了
D.材料中“形成良性循环”是指桑、蚕、鱼三者间完成了物质循环
A.一只鸟吃了一条虫子,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B.为防止果树遭受虫害,可使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进行机械防治
C.人们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链数目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完全清除果树下层小草,是为了减少杂草与果树竞争阳光
A.湿地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湿地生态系统既可调节气候,也可提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效率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中华秋沙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
D.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环境引发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异
A.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老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幼年个体数较少
B.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C.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D.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ygzswyn
2022-07-03
高中生物 | 考试 | 难度:1.73
平行组卷卷生成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