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A.实验中,电源正、负极生成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B.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集气瓶内的水可以吸收硫燃烧生成的有害气体
D.点燃b管口导出的气体,观察到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选项 | X、Y、Z分别是以下物质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硝酸铵、水、水 | 可以看到试管中导管内液面升高 | 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
B | KOH溶液、浓硫酸、水 | 试管中产生气泡 | 说明中和反应放热 |
C | CO2、NaOH溶液、酚酞溶液 | 试管中溶液倒吸,锥形瓶内液体变红 | 说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
D | MnO2、H2O2溶液、水 |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 | 说明MnO2是催化剂 |
A.A
B.B
C.C
D.D
A.固体X可能是NaOH,一定不是NH4NO3
B.由①到②的现象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锥形瓶中的Ca(OH)2溶液(不包括试管中的溶液),②③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D.锥形瓶中的Ca(OH)2溶液(不包括试管中的溶液),①②③都为各自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A.检验乙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最好用带火星的木条
B.正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可能是因为气体溶解度不同
C.该实验目的是验证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硫酸在电解水实验中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A.加入NaOH固体前,石灰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入NaOH固体后,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C.若加入的固体是NH4NO3,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D.实验后,将甲、乙试管中溶液倒一起,硝酸钾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A.反应前后金和二氧化钛的质量及性质均不变
B.参加反应的氢气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22
C.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没有增减
D.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A.甲中溶液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B.乙中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C.乙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D.甲、乙中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A.
电离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B.
铜片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铜比银活泼
C.
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一根远离,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D.
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相等,说明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A.加入的固体a可能是硝酸铵
B.锥形瓶中液体只有Ⅰ和Ⅱ为饱和溶液
C.试管中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锥形瓶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Ⅰ=Ⅲ>Ⅱ
A.X是NH4NO3固体,Y是水,Z是水,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X是久置的NaOH固体,Y是稀盐酸,Z是水,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NaOH已经变质
C.X是CO2,Y是NaOH溶液,观察到水倒吸进入锥形瓶,证明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X是某种固体,Y是稀盐酸,Z是Ca(OH)2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无浑浊,则X中不含
A.“粗米”到“得酒”发生了缓慢氧化
B.“曲”在酿酒过程中可起催化作用
C.“酒”的主要成分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
D.“酒”中的乙醇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氧化镁固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有大量白烟
D.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A.反应中X、Y、Z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反应中氧元素共有三种不同的化合价
C.参加反应的微粒”与反应生成的微粒
”的数目比一定是1:1
D.反应前后光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改变
A..X是NH4NO3固体,Y是水,Z是水,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X是久置的NaOH固体,Y是稀盐酸,Z是水,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NaOH已经变质
C.X是CO2,Y是NaOH溶液,观察到水倒吸进入锥形瓶,证明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X是某种固体,Y是稀盐酸,Z是Ca(OH)2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无浑浊,则X中不含
jsx@dyw.com
2018-02-01
初中化学 | 九年级上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