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答案]
(1)A;
(2)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224;
(4)D。
[解析]
解:(1)由表格中的溶解度数值变化可知,NaCl和KNO3的溶解度变化在20℃~30℃范围内发生交叉,因此溶解度相等的温度也在这个范围内,故选A。
(2)NaCl、KNO3溶解度都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要用同一种方法将二者都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方法是蒸发溶剂( 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136g=36g。将饱和溶液进行稀释,溶质质量不变,因此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
=360g,则加水的质量为 360g﹣136g=224g。
(4)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随着温度的降低,KNO3溶解度逐渐降低,溶质结晶逐渐析出,析出晶体质量逐渐增大,溶液中溶质质量逐渐减小,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选D。
故答案为:(1)A;
(2)蒸发溶剂( 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224;
(4)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属于"综合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