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
(1)蒸发结晶;
(2)B;
(3)C;
(4)A。
[解析]
解:(1)从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溶液中提纯氯化钠,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通过蒸发溶剂,氯化钠会大量结晶析出,而硝酸钾由于含量少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实现氯化钠的提纯。
(2)A.由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幅度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所以b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故A错误。
B.在20℃~30℃之间,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存在相等的可能,所以 t 的取值范围是20℃~30℃之间,故B正确。
C.30℃时,若KNO3溶液和NaCl溶液不饱和程度不同,无法确定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C错误。
D.未说明 60℃时KNO3和NaCl饱和溶液质量相等,不能得出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质量KNO3>NaCl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3)A.10℃~t2℃内,温度升高,木块排开液体体积减小,根据F浮=ρ液gV排,木块漂浮浮力不变,所以液体密度增大,说明固体M溶解度增大,故A正确。
B.t2℃~t3℃内,木块排开液体体积不变,即液体密度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B正确。
C.t1℃~t2℃时,根据溶液密度逐渐增大,说明t1℃时有固体没有溶解,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3℃时,木块漂浮,加入水后,溶液密度减小,木块排开液体体积应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4)A.①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②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③中加热,都会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或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仍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①中消耗水的量不确定,无法比较①②③试管中的溶剂质量,故B错误。
C.①中白色固体是碳酸钙,②③中是氢氧化钙,成分不同,故C错误。
D.恢复室温后,①中部分氢氧化钙溶解,但溶质减少,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③,故D错误。
答:A。
故答案为:
(1)蒸发结晶;
(2)B;
(3)C;
(4)A。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属于"压轴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