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不变
D.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A.图1中C和D应该是消费者
B.图1中A和B分别为生产者、分解者
C.图2中的食物链是E→F→D→B
D.图2中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是分解者
A.合理的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稳定性
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
A.在生态系统中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建立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
C.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较荒漠生态系统差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自我调节能力无关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起作用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A.海草场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海草构成了一个群落
B.海草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海平面上升会降低海草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D.海草场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A.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
B.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发展阶段 | 植物种类(种) | 细菌多样性指数(ACE) | 土壤中氮含量(g/kg) |
初级阶段 | 11 | 3694.97 | 0.04 |
发育阶段 | 12 | 3939.91 | 0.05 |
成熟阶段 | 18 | 3853.56 | 0.06 |
A.植物种类越多,土壤中的含氮量一定越多
B.该批植物发展阶段越靠后,植物个体的发育情况就越好
C.调查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就必须调查成熟阶段进行观察
D.随着灌木丛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A.扁虱与鼠、鹿、人之间的寄生关系导致螺旋菌传播到人
B.舞毒蛾数量增加使栎树减产,人类患莱姆病的风险增加
C.栎树盛果期时,该区域人类患上莱姆病的风险明显提高
D.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态的必要条件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中华秋沙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
D.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环境引发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异
A.生态廊道建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
B.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
C.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
B.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牛羊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D.牛羊的粪便能为牧草提供养分和能量,促进牧草生长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B.日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某些植物的开花,属于物理信息
C.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食物网连接指数 | 下降13.49% |
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 下降28.12% |
A.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C.以上数据表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有所下降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有所减少
D.通过引进多种外来物种实现提升食物网连接指数、延长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dygzswyn
2020-07-30
高中生物 | 高二下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