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试卷总分:100分 命题人:dygzswyn 考试时长:120分钟
A.Ca2+、尿素、水 | B.溶酶体、葡萄糖、氨基酸 |
C.麦芽糖、Cl-、O2 | D.Na+、血红蛋白、抗体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导致机体的食欲减退、心跳减慢
C.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占据优势
D.机体精神紧张,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
A.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B.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1型糖尿病
C.图中两种抗体是由不同浆细胞分泌的
D.两种原因引起的糖尿病都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外在表现
A.疫苗作为抗体可以提高机体对某病原体的免疫力
B.接种后体内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表明该个体一定不会患乙型肝炎
C.多次接种该疫苗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体内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
D.若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过短,则上一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将疫苗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A.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免疫反应
B.非特异性免疫只参与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
C.非特异性免疫是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D.非特异性免疫是人在接触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免疫反应
A.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B.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自然界中生物进行捕食时通常需要信息传递
D.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常越多
A.夜晚延长光照有利于人体延长睡眠时间
B.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可作为效应器
C.夜晚,人体中的褪黑素分泌量不断增加
D.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同
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A.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较小,呈浅绿色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C.森林生物群落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较多
D.荒漠生物群落中,蜥蜴的外表皮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
B.该田鼠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
C.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
D.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强于成年雌鼠的
A.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快
B.第30年,丙的种群数量较少,应采用逐个计数法进行计数
C.在第40~60年,乙相对多度下降,但种群密度不一定会下降
D.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可能与其植株高度有关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B.日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某些植物的开花,属于物理信息
C.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食物网连接指数 | 下降13.49% |
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 下降28.12% |
A.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B.以上数据表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有所下降 |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有所减少 | D.通过引进多种外来物种实现提升食物网连接指数、延长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
A.生物甲可能处于最低营养级
B.生物丙、丁很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C.DDD能扩散到全球
D.DDD在生物甲~丁间的传递过程可看作是物质循环
高度 密度相对值 种名 |
林冠层 高于11.6m |
乔木层 5.0~11.6m |
灌木层 1.3~5.0m |
草本层 1.0~1.3m |
地面 |
林鸽 | 333 | 3 | 3 | 0 | 0 |
茶腹鸭 | 34 | 34 | 1 | 0 | 0 |
蓝山雀 | 150 | 204 | 196 | 24 | 6 |
银喉长尾山雀 | 122 | 183 | 136 | 18 | 9 |
旋木雀 | 32 | 75 | 27 | 17 | 0 |
煤山雀 | 45 | 108 | 78 | 20 | 0 |
生物类型 |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 X |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
生产者 | 52.0 | 4.5 | 103.0 | Y | 0 |
植食性动物 | 12.5 | 2.2 | 13.4 | z | 7.0 |
肉食性动物 | 7.4 | 0.4 | 6.7 | 0 | 14.0 |
dygzswyn
2024-02-17
高中生物 | 考试 | 难度:1.81
平行组卷卷生成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