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客服 | 上传赚现
AI助手
德优题库AI助手

AI助手

搜题▪组卷

(1)

服务热线

400-816-0029

    自建题库,共享分红

德优题库QQ交流群

87212. (2024•西咸新区•七下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创立后,平民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二:宋代科举录取的人数则比唐代增多了。北宋中期,仅仁宗一朝,十三次科举,即取进士四千余人。宋代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为了防止试场作弊,实行“糊名”等制度。……宋代食禄之家子弟参加科举,初试后还要再复试一次,称为“别头试”。宋代科举考官们在命题时,不局限于儒家学说,而是多出于老庄(老子、庄子)之书;对于应考士人的答卷,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也都不做任何规定和限制。
——摘编自薛德枢《宋代科举制度改革与文化繁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创立的作用。列举一例唐朝发展科举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对当今社会选拔人才有何启示?
共享时间:2024-05-28 难度:2
[考点]
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
(1)作用:使平民拥有了能够做官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参与,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约1300年。措施: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2)发展:扩大科举取士名额;严格考试规则;限制大官僚及世家子弟的考试;对科举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不加限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因: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启示:人才选拔制度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未来人才的素质;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测评标准;要加强人才选拔过程中的监管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度创立后,平民百姓指望它发迹。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贵族子弟落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平民拥有了能够做官的机会;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此后,一直持续了约1300年,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亲自面试考生。
2)根据材料二“宋代科举录取的人数则比唐代增多了。北宋中期,十三次科举。宋代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实行‘糊名’等制度,初试后还要再复试一次。宋代科举考官们在命题时,而是多出于老庄(老子;对于应考士人的答卷,宋代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表现在扩大科举取士名额;限制大官僚及世家子弟的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对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启示有人才选拔制度要体现公平、公开,提升未来人才的素质;要加强人才选拔过程中的监管等。
故答案为:
1)作用:使平民拥有了能够做官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参与;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措施: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制度。
2)发展:扩大科举取士名额;严格考试规则;对科举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不加限制;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3)启示:人才选拔制度要体现公平、公正;大力发展教育;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测评标准。(答出符合题意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属于"易错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
转载声明:
本题解析属于发布者收集录入,如涉及版权请向平台申诉! !版权申诉
87197. (2024•新城区•七下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德优题库
材料二: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录取的进士及第人数大量增加,宋代进士科取三等,每年录取人数增加到三百至四百人。宋朝政府为了鼓励士人应举,打破长久以来的门第界限,不论年龄大小,家庭贫富,“凡稍具文墨者,皆可应举”。
——摘编自陈丹丹《宋代科举相关问题的浅析》(1)材料一图A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        (人物)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年;图B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隋唐宋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共享时间:2024-05-27 难度:3 相似度:1.67
31931. (2018•西电附中•七下期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材料一  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历史教材(七下)材料二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一摘自历史教材(七下)(1)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是指哪一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正式确立在哪个朝代?
(2)材料二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探究二   对外交流篇
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回答问题:
(3)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当时我国和许多国家有密切频繁的交往,其中最主要的是              等国家。
(4)请你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5)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推进,你能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得到哪些启示?
共享时间:2018-05-25 难度:3 相似度:1.67
87447. (2024•碑林区•七下期中) 中华文明素来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继承和创新。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人才选拔制度——隋的设立】
材料一:
德优题库 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还是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制度及该制度的影响。
【人才选拔制度——宋的发展】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既出于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统治者欲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稳定政权。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是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得益于哪一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元的创新】
材料三:
德优题库 元朝基本上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和岭北等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这是以往中原王朝难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历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图B反映的制度。这一时期,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地方机构?
(4)你从上述政治制度变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共享时间:2024-05-17 难度:3 相似度:1.67
29431. (2020•师大附中•七下二月)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制度始创于哪一朝代?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共享时间:2020-06-24 难度:3 相似度:1.67
103185. (2024•西咸新区•七下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开科取士以来,五代各朝录取人数基本维持在14人左右……到宋太宗时期,录取人数猛增到3000多人,录取总数超过前代总和。为从根本上杜绝请托行为和泄题事件的发生,宋代进一步加强锁院制度;进一步创新弥封、誊录制度。对科举及第者更加重用和优待,进士出身可直接封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五代至宋代科举制度探析》材料二: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仍承前代,主要有经义、诗赋及策论,但专重经义。规定考试经义以四书五经命题。……又规定考试时的经义文章必须用古代圣贤的语气立言,由于经义都有定本,思想受到约束,不能自由发挥,无异于鹦鹉学舌……八股文是经义文章的一种程式。
——摘编自徐连达《中国历史205个细节》材料三:清朝前期编纂了一批类书、政书、字典、律例、军事方略、诗文汇集……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忌讳的,都要加以删除和篡改,或是大量地进行销毁,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摘编自孔立《中国历史小丛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危害。
共享时间:2024-07-15 难度:3 相似度:1.67
87723. (2023•莲湖区•七下期中)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制度创新”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人物 措施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创立①       ,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②       制度
(1)依据所学知识,完善材料一的表格。并说明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唐朝……看到的却是分散决策权力的好处,这样做……从制度上确保国家决策的民主与科学,确保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第二大优点在于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宰相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领导班子,由此构成宰相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政权结构。
(2)材料二所指的是什么制度?试述该制度的作用。
材料三: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一摘编自[宋]汪沫《神童诗》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宋太祖是如何“把相权拿归自己”的。材料四中宋朝的治国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共享时间:2023-05-30 难度:4 相似度:1.5
30313. (2022•西安八十五中•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1)材料一所述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兴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十科举荐人才……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2)材料二所述的这种选官方式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意义。
材针三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品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责观遣风”,郭泳若称赞地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贡献。
材料四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外而言,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4)依据材料四,指出科举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共享时间:2023-06-13 难度:1 相似度:1.5
30826. (2015•七十中•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文教制度,它通过选士的途径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了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材料二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外而言,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1)科举制度最早开始创立是在什么时候?并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和选官原则分别是什么?
(2)科举制度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并指出在唐朝时期,对完善科举制起着关键作用的几位皇帝。
(3)结合“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请你说说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起着怎样的借鉴作用。
(4)结合材料二说一说科举制什么被称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共享时间:1970-01-01 难度:1 相似度:1.5
30398. (2023•师大附中•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1)根据以上地图,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填空题。
材料一中图A所示朝代是由        (人名)即隋文帝于581年建立,定都于①        (地名),于         (时间)年统一全国。图B中北宋政权于         (时间)年建立,建立者是         (人名)即宋太祖以②        (地名)为东京,作为都城。
材料二: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煤(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正式诞生与哪位皇帝有关?并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有何特点?
材料三:(唐太宝)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缓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牵,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遮言》(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材料四:宋代时期,每榜录取进士数目扩大了10倍以上,据研究者统计,两宋三百余年.总共通过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及诸科登科人数超过10万名,是唐至五代登科总人数的近10倍。
——《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宋朝的科举制度有何新发展?这种发展对宋朝有何影响?
共享时间:2023-05-13 难度:5 相似度:1.4
28231. (2023••七下期中)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很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10科举荐人才。……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材料三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四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外而言,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她”指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她”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说一说科举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共享时间:2023-05-28 难度:3 相似度:0.83
18720. (2018•永春三中•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原因,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作“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并从政治制度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英国商品滞销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为解决此问题英国的对策。
共享时间:2018-07-09 难度:4 相似度:0.83
61076. (2014•师大附中•三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三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1)依据材料一,材料一中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朝代);科举制废除于       (年);从材料一看,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是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②依据材料三,说明其中反映了什么现象?简要分析“西国莫不慕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共享时间:2024-04-12 难度:3 相似度:0.83
87373. (2024•高新一中•七下期中)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国古代许多君主深谙其理,展现了高超的治国智慧。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制度创新】
材料一: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日本在7至8世纪仿照唐代风格建造的一些佛寺至今完好……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德优题库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君主在制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2分)分析图中所示的制度有何特点。
【民生为本】
材料二:
【以古为镜】唐太宗推行的治国举措多与总结历史经验相联系。他认为,隋炀帝“不恤民事”,对百姓索取无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于是他的统治“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以人为镜】唐太宗认为,隋炀帝“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因此,他说:“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智慧,指出这种治国智慧最终带来了哪一统治局面?
【重文轻武】
材料三:
宋太祖时,藩镇处理军务的官员,改用文人……财赋方面,太祖于964年,命诸州所收的赋税,除供给本州的用度外,其余钱帛,均须辇送京师。
吏治方面,太祖严禁诸州首长以私人典掌要职,每州并置通判,以监察州政,而旧有节度使出缺时,更渐以文人代之。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德优题库
(3)依据材料三文字,概括宋太祖在地方推行的措施;依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这一政策对宋朝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订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共享时间:2024-05-27 难度:3 相似度:0.83
31251. (2022•汇知中学•七下期末) 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制度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选官制度】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报考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确立的标志。
【地方行政】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能。
【官制改革】
材料三: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一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目的及内容。
共享时间:2022-07-19 难度:3 相似度:0.83
22491. (2020•师大附中•七下一月)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某工程示意图。
(1)结合示意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工程的名称是什么,并写出A、B、C所代表的地点。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2)材料二提及了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李白、杜甫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说明即可)
德优题库
共享时间:2020-05-15 难度:4 相似度:0.83

br@dyw.com

2024-05-28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下 | 材料分析题

  • 下载量
  • 浏览量
  • 收益额
  • 0
  • 14
  • 0
相同试题
试题下载
试题内容
调用试题名称
共享人
唐老师
试题题型
解答题
试题难度
试题题源
2020*西工大*期末
下载次数
168次
下载金币
5德优币(当前结余18德优币)
温馨提示
该试题下载至自主题库后,下载、备课永久免费!
试卷设置
试卷名称
省市校区
阶段科目
年份卷型
选择类型
已选考点
在线训练
视频讲解
温馨提示
视频讲解正在加载中、请等待!
温馨提示
对不起!这是别人共享的试题,需要下载到自主题库后,可将该试题添加到白板
视频解析购买
支付方式
德优币数
本次消耗0德优币
温馨提示

客服电话:400-816-0029,服务邮箱:610066832@qq.com

视频资源

试题找茬
纠错类型
纠错描述
温馨提示
共享试题、试卷经平台审核通过后方可展示,并永久享用用户下载分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