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 |
这条道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
西传物品和技术 |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
![]() |
![]() |
陕西西安少陵原出土的一六国时期的陶俑,其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其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 | 《汉人胡食图和胡人牛耕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和胡人牛耕的劳动场面。 |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 |||
鲜卑姓 | 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
拓跋 | 元 | 步六孤 | 陆 |
拔拔 | 长孙 | 贺兰 | 贺 |
达奚 | 奚 | 独孤 | 刘 |
![]() 孝文帝像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
![]() |
北魏孝文帝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乌兰察布史》 |
![]() |
ba@dyw.com
2023-02-21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