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国别 | 强租租借地 | “势力范围” |
德国 | 胶州湾租借地 | 山东 |
沙俄 | 旅大租借地 |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
法国 | 广州湾租借地 | 广东、广西、云南 |
英国 |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 长江流域 |
日本 | 福建 |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如下一些反应: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摘编自《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图B |
![]() 图C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
![]() |
![]() |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中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
歌曲名称 | 歌词节选 | 创作背景 |
《松花江上》(创作于1935年)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 作者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 |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1935年)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作者以辽宁地区抗日义勇军的战斗事迹为原型、以其誓词和军歌为素材、以其体现的民族大义为精魂创作。 |
![]() |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出于对国内工业布局不平衡的担忧,中共中央在分析时局之后作出了实施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横贯三个“五年计划”,其调整改造一直到21世纪初才结束,对我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布局、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 |
![]() 图A |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图B |
关于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
人物 | 观点 | 引文出处 | |
观点 | 毛泽东 |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
观点 | 章开沅 |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
![]() 图一《南京条约》 |
![]() 图二旅顺大屠杀 |
![]() 图三《辛丑条约》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蒋廷敝编著:《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卷) |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
![]()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
图A《南京条约》 | 图B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
![]() |
![]() |
1900年,西方列强怦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条约……之后慈禧太后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图C | 图D |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中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
歌曲名称 | 歌词节选 | 创作背景 |
《松花江上》(创作于1935年)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 作者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 |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1935年)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作者以辽宁地区抗日义勇军的战斗事迹为原型、以其誓词和军歌为素材、以其体现的民族大义为精魂创作。 |
![]() |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出于对国内工业布局不平衡的担忧,中共中央在分析时局之后作出了实施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横贯三个“五年计划”,其调整改造一直到21世纪初才结束,对我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布局、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 |
![]() 图A |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图B |
关于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
人物 | 观点 | 引文出处 | |
观点 | 毛泽东 |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
观点 | 章开沅 |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
he3@dyw.com
2022-11-25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