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如下一些反应: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摘编自《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图B |
![]() 图C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
综计中日交涉以来……夷焰(指侵略中国野心)鸦张,贪婪无已,(假如中国)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 ——《志锐(人名)奏倭人谋占朝鲜事机危急请(清政府)速决大计折》 |
![]() |
![]()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
图A《南京条约》 | 图B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
![]() |
![]() |
1900年,西方列强怦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条约……之后慈禧太后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图C | 图D |
![]() 图一《南京条约》 |
![]() 图二旅顺大屠杀 |
![]() 图三《辛丑条约》 |
![]() |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美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商。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
![]() |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
国别 | 强租租借地 | “势力范围” |
德国 | 胶州湾租借地 | 山东 |
沙俄 | 旅大租借地 |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
法国 | 广州湾租借地 | 广东、广西、云南 |
英国 |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 长江流域 |
日本 | 福建 |
![]() |
![]() |
kqe@dyw.com
2024-11-28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