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百家争鸣,老子和孔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推恩令,
[答案]
(1)百家争鸣;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都江堰;道家学派。(2)秦始皇;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张仲景;“治未病”。(5)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努力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等。
[解析]
(1)材料一中的“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对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图A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该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符合道家学派倡导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新皇帝”指的是秦始皇。“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郡县制管理全国划分的若干行政区。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图B反映“新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材料三中“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材料四中提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我的感悟是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努力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等。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都江堰;道家学派。
(2)秦始皇;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张仲景;“治未病”。
(5)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努力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等。
[点评]
本题考查了"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百家争鸣   老子和孔子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推恩令   ",属于"压轴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