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
图A《南京条约》 | 图B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
![]() |
![]() |
1900年,西方列强怦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条约……之后慈禧太后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图C | 图D |
中西文明碰撞下的近代中国 | ||
步入 近代 |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是什么? | |
变 革 |
经济工业化 | (2)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其在上海创办的民用工业一例。 |
政治民主化 | (3)20世纪初,以“民国”取代“帝制”的政治革命的名称是什么? | |
思想科学化 | (4)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 | |
社会生活的 变化 |
(5)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请举一例说明。 | |
历史感悟 | (6)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感悟。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蒋廷敝编著:《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卷) |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
第三款: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奉本国谕旨遵行; 第十款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摘自某条约 |
![]() |
![]() ——摘编自李志永、袁正清《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之论》等 |
年份 | 事件 |
1950.2 |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同苏 | |
1953 | ① | |
1955.4 | 参加第一届亚非会议 | |
1971.10 |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 | |
1972 | ② | |
1979.1 | 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 图A |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图B |
关于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
人物 | 观点 | 引文出处 | |
观点 | 毛泽东 |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
观点 | 章开沅 |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
![]() |
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貌古之遗也。可称日“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圜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摘编自《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
![]() |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图B |
![]() 图C张学良和杨虎城 |
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包括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显示出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无比威力,涌现出无数爱国壮举和英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战能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姚太中等《简明中国史》 |
时间 | 重大事件 |
1953年 | ① |
1954年 | 参加日内瓦会议 |
1955年 | 参加万隆会议 |
1971年 | ② |
1972年 | ③ |
1972年 | 中日建交 |
br@dyw.com
2013-11-13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