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影响,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推恩令,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1)农业和军队;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百家争鸣”。(2)分封制;郡县制;地方威胁;颁布推恩令。(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中华文明是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商鞅、韩非子和其他法家学者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是农业和军队”可知,法家学者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是农业和军队。商鞅变法的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措施体现了“采取各种方法让人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在军队中服役”。该时代出现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图A中西周采取分封制“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一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图B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地方威胁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图C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依据文字材料“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此时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依据材料四“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可知,弘扬中华文明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文明是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是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等。
故答案为:
(1)农业和军队;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百家争鸣”。
(2)分封制;郡县制;地方威胁;颁布推恩令。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华文明是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等。
[点评]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影响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推恩令   北魏孝文帝改革   ",属于"压轴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