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蒸发溶剂;
(2)BC;
(3)150;20。
[解析]
解:(1)若使A、B、C的饱和溶液都能析出晶体,都可选择蒸发溶剂的方法;
(2)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2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0g,所以t1℃时,将10gA物质加入50g水中,所得为t1℃下的饱和溶液,故A说法正确;
B、t1℃的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B>A═C,所以该温度下,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B>A═C,升温至t2℃,A和B的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B>A,C物质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所以C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所以将t1℃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故B错;
C、t1℃的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B>A═C,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取决于等质量的水中溶解溶质质量,该温度下,谁的溶解度大,等量的水中溶解的溶质就多,析出晶体就多,所以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B,故C错;
(3)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20gA,丙烧杯溶液属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且溶剂质量为100g,所以丙烧杯中溶解的溶质是20g,析出晶体10g,所以原来溶液中溶质是30g,所以甲烧杯中溶液质量为120g+30g=150g;若将烧杯丙加热至t2℃,溶解度变为50g,所以还需要加入A物质的质量为:50g﹣30g=20g达到饱和。
故答案为:(1)蒸发溶剂;
(2)BC;
(3)150;20。
[点评]
本题考查了"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属于"典型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