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客服 | 上传赚现
AI助手
德优题库AI助手

AI助手

搜题▪组卷

(1)

服务热线

400-816-0029

    自建题库,共享分红

德优题库QQ交流群

31325. (2020•西工大附中•七上期末)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材料三: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德优题库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国新法”的主要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了什么趋势?谈谈这一趋势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共享时间:2021-02-18 难度:3
[考点]
商鞅变法,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1)商鞅;严格执法、公正无私。(2)使秦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3)北魏孝文帝改革。(4)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所学,材料一中的“商君”是商鞅。从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他推行改革:严格执法、公正无私。
2)依据材料二“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可知“秦国新法”的主要作用有:使秦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根据所学,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这一趋势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商鞅;严格执法、公正无私。
2)使秦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点评]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属于"难典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
转载声明:
本题解析属于发布者收集录入,如涉及版权请向平台申诉! !版权申诉
26216. (2024•师大附中•一模)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魏晋时期我国北方都有哪些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当时内迁民族与汉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
(3)北朝的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哪些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共享时间:2024-04-15 难度:3 相似度:1.67
31195. (2024•师大附中•一模)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魏晋时期我国北方都有哪些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当时内迁民族与汉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
(3)北朝的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哪些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共享时间:2024-01-31 难度:2 相似度:1.67
104476. (2023•西咸新区•七上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钢》材料二: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乌兰察布史》
德优题库
(1)材料一中“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商鞅和孝文帝这两位改革家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共享时间:2023-02-08 难度:2 相似度:1.67
22597. (2020•西工大附中•七上期末)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材料三: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德优题库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国新法”的主要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了什么趋势?谈谈这一趋势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共享时间:2021-02-26 难度:4 相似度:1.34
23134. (2016•师大附中•九上一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1)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落后,却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是       ;改革措施中促使秦国社会转型,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一项内容是       ;此次改革所处的时代特征是       
(2)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除了迁都,孝文帝的改革还有哪些内容?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共享时间:2016-11-08 难度:4 相似度:1.34
40907. (2018•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七上期末) 德优题库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如图所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共享时间:1970-01-01 难度:3 相似度:1.34
108704. (2022•西安市•七上期末) 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这条道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1)对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这条道路的起点在今天的哪座城市?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管辖图中哪个字母所示区域?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德优题库 德优题库
陕西西安少陵原出土的一六国时期的陶俑,其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其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 《汉人胡食图和胡人牛耕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和胡人牛耕的劳动场面。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言)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今洛汩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任城王传》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达奚 独孤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共享时间:2022-02-06 难度:3 相似度:1.34
104680. (2023•莲湖区•七上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依据材料一,归纳其改革措施。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摘编自班固《汉书?食货志》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改革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摘编自魏收《魏书?高祖纪下》
②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依据材料三,概括此次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产生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共享时间:2023-02-09 难度:3 相似度:1.34
103007. (2023•长安区•七上期末) 探究题:某班同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
【华夏认同】
材料一: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不满足于担任匈奴一族的“单于”,希望效法汉高祖刘邦、魏武曹操建立一个新的华夏式帝国,他给自己的政权取名“汉”。……随后少数民族建立的“赵”“燕”“秦”等华夏式政权名号的选择,体现了“五胡”对“中国”的认同。不仅如此,内迁“五胡”迅速接受、学习汉文化。史学家赵翼感慨:“(少数民族)兼文学如此,何可轻量(轻视)哉!”
——天山智迅(公众号)(1)结合材料一,原居于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刘渊进入中原后,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说明了什么?
【文化认同】
材料二:(前秦王猛)为丞相,猛密政公乎,流放尸素(指不尽职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晋书?王猛传》(2)结合材料二,概括王猛在前秦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495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荐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
——《魏书?高祖纪下》(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北魏孝文帝强令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的目的是什么?
【民族交融】
材料四: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麻、方凳等(如图)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摘编自教材德优题库
(4)结合材料四,说一说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的原因。(答出两条即可)
共享时间:2023-02-21 难度:3 相似度:1.34
89187. (2016•蓝田县•七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吉而王,夏不易礼而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规定五家一伍,十家为一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四:史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旧贵族诬告卫鞅谋反,结果卫鞅被处死。
(1)材料一反映出卫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依据来源于哪一思想流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卫鞅变法的内容。
(3)据据材料三,简述卫鞅变法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卫鞅的下场突出地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中最直接导致卫鞅下场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共享时间:2016-11-10 难度:1 相似度:1.33
88692. (2018•莲湖区•七上期中)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与创新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读过李悝的《法经》,他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场改革?发生于哪一年?这场改革的支持者是谁?
(2)材料一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教民耕战”又指什么?改革的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4)根据材料二,请你判断商鞅代表了哪个学派的思想?
(5)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共享时间:2018-11-15 难度:1 相似度:1.33
109841. (2021•理工大附中•九上期末) 某校九年级(4)班同学以“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力争上游的变法】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原因,简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因时而异的政策】
材料二:父祖给武帝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但是社会的繁庶下隐藏着许多问题,迫使武帝必须有所作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经济方面改革币制,下令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盐铁收归政府管理,补充赋税不足……西汉在武帝的时候走向了盛世。
——摘编自《中国通史大师课》(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为解决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移风易俗的改革】
材料三: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严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
共享时间:2021-02-25 难度:4 相似度:1.17
29395. (2021•理工大附中•九上期末) 某校九年级(4)班同学以“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力争上游的变法】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原因,简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因时而异的政策】
材料二:父祖给武帝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但是社会的繁庶下隐藏着许多问题,迫使武帝必须有所作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经济方面改革币制,下令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盐铁收归政府管理,补充赋税不足……西汉在武帝的时候走向了盛世。
——摘编自《中国通史大师课》(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为解决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移风易俗的改革】
材料三: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严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
共享时间:2022-02-24 难度:4 相似度:1.17
109020. (2022•经开区•七上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苻坚从即帝位时便打破此前胡汉严重对立的藩篱,大胆采用了汉族传统的治国方针施政。苻坚还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采纳王猛的建议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并大力兴办学校,热心地借助儒教理念推进国家建设、健全风俗,使得前秦快速强大,一度成功统一了华北地区。
——摘编自[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材料二:
德优题库图A 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孝文帝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1)材料一中的“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采取的改革措施。
(2)与材料二中图A有关的举措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进一步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两场改革产生的共同影响。
共享时间:2022-02-14 难度:2 相似度:0.83
87415. (2023•高陵区•七上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有什么发展?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本族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君”变法的影响。
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摘自《中国历史》(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共享时间:2023-11-14 难度:2 相似度:0.83

dnp@dyw.com

2021-02-18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

  • 下载量
  • 浏览量
  • 收益额
  • 0
  • 35
  • 0
相同试题
试题下载
试题内容
调用试题名称
共享人
唐老师
试题题型
解答题
试题难度
试题题源
2020*西工大*期末
下载次数
168次
下载金币
5德优币(当前结余18德优币)
温馨提示
该试题下载至自主题库后,下载、备课永久免费!
试卷设置
试卷名称
省市校区
阶段科目
年份卷型
选择类型
已选考点
在线训练
视频讲解
温馨提示
视频讲解正在加载中、请等待!
温馨提示
对不起!这是别人共享的试题,需要下载到自主题库后,可将该试题添加到白板
视频解析购买
支付方式
德优币数
本次消耗0德优币
温馨提示

客服电话:400-816-0029,服务邮箱:610066832@qq.com

视频资源

试题找茬
纠错类型
纠错描述
温馨提示
共享试题、试卷经平台审核通过后方可展示,并永久享用用户下载分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