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0小题共20分)
1.
(本题2分)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唐太宗虚心纳谏
|
B.唐太宗知人善用
|
C.唐太宗以史为鉴
|
D.唐太宗勇于革新
|
2.
(本题2分)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下列与材料所描述的景象相关的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③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④科举制度的发展
3.
(本题2分)
陆羽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湖州,完成了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专业著作《茶经》。在完成《茶经》期间,他可能看到( )
①官吏在戏园里观看《窦娥冤》
②书生在茶会中吟诵杜甫诗作
③名医在药房翻阅《本草纲目》
④农民在田间使用曲辕犁耕作
4.
(本题2分)
如表观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
观点来源 |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撰《北征回銮诗》 |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
苏轼《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 |
以屈辱换取苟安 |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
历史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
A.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5.
(本题2分)
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6.
(本题2分)
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7.
(本题2分)
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时设置宣政院
D.元朝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8.
(本题2分)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
D.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
9.
(本题2分)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B.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C.中共七大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D.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0.
(本题2分)
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
B.黄巾起义
|
C.李自成起义
|
D.黄巢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