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5小题共45分)
1.
(本题3分)
读《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如图),你认为秦朝的政治建制最大的特点是( )
A.分封诸侯以藩屏周
|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C.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
D.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
2.
(本题3分)
考古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1974年以来,对秦始皇陵(如图)的发掘,让我们感到秦朝的社会风潮是( )
A.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
B.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
C.崇尚武力,法纪严明
|
D.休养生息,以农为本
|
3.
(本题3分)
《史记》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泛指炊具),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典故是( )
A.围魏救赵
B.破釜沉舟
C.退避三舍
D.刚愎自用
4.
(本题3分)
《汉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中“作业”应指( )
A.农业生产
B.水利工程
C.自然灾害
D.赋役制度
5.
(本题3分)
《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
(本题3分)
东汉(如图)光武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当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指( )
7.
(本题3分)
东汉中期,和帝即位时年幼,外戚窦宪兄弟独揽朝政。和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郑众等宦官除掉外戚,政权又由宦官把持。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伴随东汉走向衰亡。从这则材料看,东汉衰亡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是( )
A.杜绝政治腐败
|
B.减轻对人民刑罚
|
C.缓和民族矛盾
|
D.罢黜百家学说
|
8.
(本题3分)
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张骞最远到达大秦(古罗马)
B.西域指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地区
C.张骞出使西域走北线,回程走南线
D.匈奴是西汉北方一支少数民族
9.
(本题3分)
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诏:“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人名),推循(安抚)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功勋茂著。其封吉(郑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这段材料记载的是( )
A.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D.西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10.
(本题3分)
秦朝到西汉,读书人和政客常常在腰间随身携带着刀和笔(如图)。《史记》曾记“萧相国何(萧何)于秦时为刀笔吏”。请你猜一猜,萧何随身带刀和笔的原因( )
A.楚汉战争期间,萧何随时投入战斗
B.秦朝提倡法治,萧何为方便抓捕儒商
C.西汉“尊崇儒术”,鼓励士兵读书入仕
D.当时书写材料是简牍,刀笔并用,方便修改错字
11.
(本题3分)
《史记》一共130篇,分别是本纪(帝王)12篇,世家(大族)30篇,书8篇,表10篇,列传(英雄人物)70篇。从《史记》的编排组成看,此书以什么为中心叙述历史( )
12.
(本题3分)
相传,禹治水有功,被人们称“大禹”;战国后期,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汉武帝在位时,亲临现场,堵塞住黄河水患;三国时期,马钧改进汲水工具,制成翻车。对以上史实概括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悠久
B.中国古代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
C.重视农业是中国的传统
D.水患一直是国家安全的威胁
13.
(本题3分)
《晋书》记载:“天下(南方)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材料中出现“谷”“家给人足”现象的原因是( )
①东晋社会比较安定
②南迁的人口开垦了大量荒地
③采用育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④建康等城市商业活跃
14.
(本题3分)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在种谷这件事上强调( )
A.国家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种谷人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
C.国家要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D.种谷人要使用新工具,提高效率
15.
(本题3分)
书法指书写汉字的法则。为了让书写出来的汉字更美,人们做了不懈追求。下面哪一选项代表了行书之美( )
A.
居延汉简
B.
钟繇《宣示表》
C.
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D.
《张猛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