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A.“白薯蔓”是可燃物
B.“火折子”保存火种时不能与空气充分接触
C.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D.“吹气”主要目的是降低温度
A.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
B.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
D.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A.对比步骤①和②的现象可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B.对比步骤②和③的现象可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C.待装置冷却到初始温度,打开K2,量筒内有40mL水流入集气瓶
D.以上实验可得,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可燃物才会燃烧
A.a→b段产生Cu(OH)2的质量不断增大,故溶质质量增大
B.c→d 段溶液的pH不变
C.整个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一直在不断增大
D.a点、d点对应溶液中所含溶质均为两种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F点溶液的pH>7
C.AB段生成沉淀为蓝色
D.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证明溶液中存在Na2CO3 |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B |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 | 加入一定量的CaCl2溶液,然后过滤 |
C | 证明溶液部分变质 | 取样,加入过量呈中性的BaCl2溶液,振荡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D | 测溶液的pH |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涂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
A.“木燧“取火过程中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大
B.真空环境也可采用“金燧”取火
C.“金燧”、“木燧”取火的原理都是升温使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
D.“金燧”聚光生火主要利用了金属有良好的金属光泽
A.固体X可能是NaOH,一定不是NH4NO3
B.由①到②的现象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锥形瓶中的Ca(OH)2溶液(不包括试管中的溶液),②③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D.锥形瓶中的Ca(OH)2溶液(不包括试管中的溶液),①②③都为各自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金属X的活动性比Cu强
C.金属X可能是铝
D.该反应前后X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A.该氢氧化钠样品已变质
B.该实验过程中Na+浓度逐渐减小
C.100s时溶液的pH>7
D.200s后溶液中的溶质始终只有一种
dyhx2015
2015-07-08
初中化学 |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