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生理指标 | 测定值 | 正常值 |
腋下体温(℃) | 38.9 | 36.0~37.4 |
白细胞计数(L-1) | 13.5×109 | (4~10)×109 |
血钠浓度(mmol•L-1) | 180 | 140~160 |
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血钠浓度升高,可能与腹泻脱水有关
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A.细胞外液约占体液总量的
B.高温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使皮肤血流量增大,汗腺分泌增多
C.热射病病人排汗量持续减少,是由于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大量减少造成的
D.人体的体温调控中枢位于下丘脑,及时降温和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
A.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
B.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应给中暑者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D.高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可能会使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A.大量失Na+,醛固酮分泌增多,Na+重吸收加快
B.蒸发散热占比增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血浆中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升高以促进蒸发散热
D.机体的产热量约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A.蛋白质渗出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B.在安静状态下,发热患者脑和肝脏是最主要的产热器官
C.患者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受脑干中的呼吸中枢的调节
D.发热、缺氧影响机体能量供应,是患者乏力的原因之一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肝糖原分解加快
C.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加强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A.若图示代表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则当人体感觉口渴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
B.若图示代表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则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只依赖神经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C.若图示代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则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D.若图示代表pH恒定的调节过程,则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挥了作用
A.若Ⅰ是焦虑,则Ⅱ可以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若Ⅰ是炎热,则Ⅱ可以是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C.若Ⅰ是脚被钉子扎到,则Ⅱ是感觉到疼痛
D.若Ⅰ是所吃食物过咸,则Ⅱ是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
A.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速率往往大于散热速率
D.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战栗以增加产热
A.曲线A中0~1h排尿速率上升的原因是血浆渗透压上升
B.曲线A所示排尿速率变化情况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有关
C.曲线B表示正常人饮用1000mL清水后的排尿速率
D.与饮用生理盐水相比,饮用清水时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更多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A.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B.汗腺分泌减少
D.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A | B | C | |
光刺激前48h限水 | + | - | - |
光刺激 | - | - | + |
A.实验中B组为对照组,A组、C组为实验组
B.实验中A组比B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
C.A组、C组可形成对照,说明限水能促进小鼠对水的摄入量
D.光刺激所诱导的饮水与是否限水无关
A.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B.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C.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运出细胞
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
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C.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调节中枢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
dygzswyn
2023-10-29
高中生物 | 高二上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