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1.
(本题2分)
如图是小王同学的听课笔记摘录。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洋务运动
D.武昌起义
2.
(本题2分)
下列《南京条约》的条款中,直接加重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是( )
A.商定货物税款
|
B.推翻封建专制
|
C.赔款2100万银元
|
D.引进西方学说
|
3.
(本题2分)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下列属于“结论”的是( )
A.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B.阿古柏入侵新疆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D.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本题2分)
从《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第一次高潮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5.
(本题2分)
根据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迫割让给( )
6.
(本题2分)
“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悉准乎天命;国为天国,在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
C.中国同盟会成立
|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7.
(本题2分)
“力排众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
8.
(本题2分)
清代诗人丘逢甲写了一首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应写于哪一年( )
A.1894
B.1895
C.1896
D.1897
9.
(本题2分)
从内容来看,《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中国割去领土面积更大
|
B.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增大
|
D.允许日本开办工厂
|
10.
(本题2分)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11.
(本题2分)
1902年的一天,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老人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六说:“我读过《申报》。”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12.
(本题2分)
下面的内容集中体现出( )
1862年 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建立
1879年 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
1884年 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
A.新式教育开始出现
|
B.收回了国家领海主权
|
C.形成齐全的工业体系
|
D.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
13.
(本题2分)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 )
A.思想文化
B.军事技术
C.教育制度
D.政治制度
14.
(本题2分)
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17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15.
(本题2分)
下列内容中,属于戊戌变法法令内容的是( )
①办报刊开言论
②改革土地制度
③发展农工商业
④建立民主共和国
16.
(本题2分)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7.
(本题2分)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是没地方可逃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18.
(本题2分)
如图是某史书第三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
A.军阀割据
B.国家统一
C.走向共和
D.君主立宪
19.
(本题2分)
同盟会政治纲领中“建立民国”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20.
(本题2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1.
(本题2分)
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2.
(本题2分)
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
A.救亡图存
B.励精图治
C.师夷长技
D.民主科学
23.
(本题2分)
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
A.批判继承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完全否定
24.
(本题2分)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 )
A.思想-制度-器物
|
B.制度-器物-思想
|
C.器物-制度-思想
|
D.思想-器物-制度
|
25.
(本题2分)
如图,示意图反映历史事件解读有误的是( )
A.学生到天安门集会请愿
|
B.曹汝霖住宅被学生烧毁
|
C.体现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
D.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
26.
(本题2分)
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
B.民主科学时代
|
C.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27.
(本题2分)
下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留学情况汇总表。由其内容可见,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的相同之处是( )
时 间 | 留 学 情 况 |
1871~1889年 | 在容闳的倡导、推动下,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西方的技艺。 |
1896~1911年 | 近两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扶桑,留学日本。 |
1912~1927年 | 先是留学生逐年被派往美国,接着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此后寻求革命道路的留苏浪潮也盛极一时。 |
A.都到欧美国家留学
B.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
C.都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
D.都由政府公派留学
28.
(本题2分)
我国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其被废除的时间是( )
A.宋朝末年
B.明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清朝末年
29.
(本题2分)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三联书店
C.京师同文馆
D.京师大学堂
30.
(本题2分)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
B.男女实现了平等
|
C.西方思想的影响
|
D.封建思想的根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