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中华民族,并不是由单一的族群形成的。从远古时代开始,各个不同的族群交错居住在一起,通过交流和相互往来,逐渐摒弃了彼此间的小差异,形成了一个大的共同点,慢慢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族群形态,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华夏族。 ——摘译自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
![]() 图A黄帝陵 |
《尚书?盘庚篇》说:“现在百姓因灾害而流离失所,没有安定的止息之地。”这说明迁都的原因是为了民众躲避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也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迁都殷可以帮助盘庚稳定政权,缓和社会矛盾。 |
![]() 图B利簋腹内的铭文拓片 |
在周平王的时候,周王朝的力量已经衰落,诸侯国之间强者吞并弱者。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开始强大起来,国家的重大决策实际上是由这些强大的诸侯国来掌控的。 ——摘译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
![]() |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这一主张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乌兰察布史》 |
![]() |
诸侯国 | 类别 | 地理位置 |
晋 | 同姓 | 今山西 |
卫 | 同姓 | 今河南北部 |
鲁 | 同姓 | 今山东南部 |
齐 | 功臣 | 今山东北部 |
宋 | 商族后裔 | 今河南东部 |
燕 | 同姓 | 今北京一带 |
![]() |
北魏孝文帝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
![]() |
“宗庙之牺(祭祀物品),为畎亩(农民)之勤。” --摘编自《国语?晋语》 |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以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 |
经济 | 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
政治 | 管仲改革,国富民强 |
外交 | 尊王攘夷,扩充疆土 |
jt@dyw.com
2023-03-08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