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客服 | 上传赚现
AI助手
德优题库AI助手

AI助手

搜题▪组卷

(1)

服务热线

400-816-0029

    自建题库,共享分红

德优题库QQ交流群

108843. (2022•莲湖区•七上期末) 以农为本的思想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刻着烙印。某班同学展开“回溯农业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工具促变革]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政策助稳固]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汉书?景帝纪》(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的国家治理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帝、景帝在农业方面有哪些相同的治理措施。
[民众齐开发]
材料三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4)材料三所述现象的发生带给你什么启示?
共享时间:2022-02-20 难度:4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休养生息;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自然条件优越等。(4)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合理的政策,生产工具的革新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河南洛阳等地,当时的农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为开发山林。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的国家治理政策是休养生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帝在农业方面的相同的治理措施是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3)材料三反映的信息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等。
4)材料三所述现象的发生带给我的启示有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休养生息;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人的南迁,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点评]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属于"综合题",熟悉题型是解题的关键。
转载声明:
本题解析属于发布者收集录入,如涉及版权请向平台申诉! !版权申诉
109166. (2022•浐灞三中•七上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1)材料一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终于使得东亚大陆被秦帝国和秦末战争严重斫伤的社会元气得以恢复。
——摘编自《文景之治:帝国失去的好时代》(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从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征收的变化。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哪一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共享时间:2022-02-21 难度:4 相似度:2
108665. (2022•远东二中•七上期末) 以农为本的思想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刻着烙印。某班同学展开“回溯农业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工具促变革]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政策助稳固]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汉书?景帝纪》(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的国家治理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帝、景帝在农业方面有哪些相同的治理措施。
[民众齐开发]
材料三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4)材料三所述现象的发生带给你什么启示?
共享时间:2022-02-19 难度:4 相似度:2
29664. (2023•远东二中•副题) 以农为本的思想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刻着烙印。某班同学展开“回溯农业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工具促变革]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政策助稳固]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汉书?景帝纪》(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的国家治理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帝、景帝在农业方面有哪些相同的治理措施。
[民众齐开发]
材料三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4)材料三所述现象的发生带给你什么启示?
共享时间:2023-03-24 难度:4 相似度:2
31868. (2017•西电中学•七上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2)为了解决材料所述的问题,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共享时间:2017-11-18 难度:3 相似度:1.17
18737. (2018•宁化县第五中学•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汉书•高帝纪》
材料三:(建武六年)六月辛卯,诏日:“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
(1)材料一中图B所示历史事件是_,该历史事件与图A的关系是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我选做     
①根据材料二,概括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这些措施的社会背景。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之处?
共享时间:2018-06-21 难度:4 相似度:1
87415. (2023•高陵区•七上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有什么发展?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本族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君”变法的影响。
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摘自《中国历史》(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共享时间:2023-11-14 难度:2 相似度:0.75
28167. (2023•交大附中•七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1)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这种生产形式的出现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德优题库?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图A 图B
?(2)写出材料二图A中秦统一后的钱币名称。图B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什么?
共享时间:2023-10-23 难度:2 相似度:0.75
40909. (2018•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七上期末) 东汉以来,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隋唐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用了下列两首诗歌,请你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史料解读】
材料一: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用蒸、煮等方式做成的糊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上两段材料,试比较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共享时间:1970-01-01 难度:2 相似度:0.75
88557. (2019•莲湖区•七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尊。
德优题库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摘编自《战国策》(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强兵和富国的内容各一条。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废止。这说明了什么?
共享时间:2019-11-11 难度:2 相似度:0.75
18701. (2018•永春三中•模拟)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还。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发展起来。
﹣﹣摘自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都江堰 修建于 战国时期(或秦国)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选做题: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现实价值?
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上所述,归纳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享时间:2018-06-20 难度:4 相似度:0.58
86840. (2024•蓝田县•七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材料二:由于长期的诸侯割据,再加上各地地理、气候、民族等的诸多差异,使割据的诸侯各国形成了“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的歧异格局,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秦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于是,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
——摘编自邓学忠《秦始皇统一大业中的标准化》(1)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先民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黍        ;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春秋时期,图A        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使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在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的主持下,民众在岷江上修建的图B        水利工程是伟大的创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进行“改革”的目的,并列举一项秦始皇在“改革”中所采取的的经济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共享时间:2024-11-23 难度:3 相似度:0.58
87350. (2023••七上期中)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社会变化】
材料一:
德优题库
(1)判断材料一中图A所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生产发展】
材料二:
德优题库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2)依据材料二,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
【历史变革】
材料三: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未立战功的,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水利工程】
材料四:
德优题库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2000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4)依据材料四,指出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请再举一例秦朝及秦朝以前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
共享时间:2023-11-14 难度:3 相似度:0.58
18560. (2017•陕西省•真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这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杨亮《海上新“思路”》

(1)材料一图A中宫殿占地广阔,表明城市     职能突出。图B城市商业功能增加,城内瓦子(瓦舍)盛行,主要原因是          族建立的金政权,1127年攻破东京,北宋灭亡。由图A到图B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中心逐渐     转移,以此同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没有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活动与近代欧洲的不同之处。
我选做:(  )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共享时间:2017-07-05 难度:4 相似度:0.58
87544. (2022•长安区•七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优题库 “宗庙之牺(祭祀物品),为畎亩(农民)之勤。”
--摘编自《国语?晋语》
(1)依据材料一,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变化?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2)材料二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社会变化?“诸侯强并弱”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以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
(3)材料三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共享时间:2022-11-11 难度:3 相似度:0.58
87907. (2021•长安区•七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长江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水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如图)等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摘录自教材德优题库
材料二: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广大群众)。始教耕,故号神农氏。
--《史记补三皇本纪》材料三:不违(违背)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谷物就吃不完);数罟(口很小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伐木工具)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材料四: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发掘出一批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如图)。此外,这一时期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摘录自教材
德优题库
(1)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骨耜用途是什么?假如让你使用骨耜,你会在上面添加什么?并说出理由。
(2)结合材料三,想一想,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对春秋时期经济、政治产生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归纳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三个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
共享时间:2021-11-10 难度:4 相似度:0.58

qqy@dyw.com

2022-02-20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上 | 材料分析题

  • 下载量
  • 浏览量
  • 收益额
  • 0
  • 12
  • 0
相同试题
试题下载
试题内容
调用试题名称
共享人
唐老师
试题题型
解答题
试题难度
试题题源
2020*西工大*期末
下载次数
168次
下载金币
5德优币(当前结余18德优币)
温馨提示
该试题下载至自主题库后,下载、备课永久免费!
试卷设置
试卷名称
省市校区
阶段科目
年份卷型
选择类型
已选考点
在线训练
视频讲解
温馨提示
视频讲解正在加载中、请等待!
温馨提示
对不起!这是别人共享的试题,需要下载到自主题库后,可将该试题添加到白板
视频解析购买
支付方式
德优币数
本次消耗0德优币
温馨提示

客服电话:400-816-0029,服务邮箱:610066832@qq.com

视频资源

试题找茬
纠错类型
纠错描述
温馨提示
共享试题、试卷经平台审核通过后方可展示,并永久享用用户下载分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