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搜题▪组卷
![]() |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有1万多个……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产生巨变,也使中国原有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分布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状况。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
![]() |
图1 | 图2 |
建国三十五年来发生的变化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其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 |
图1 | 图2 |
![]()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新厂牌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样一个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开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社会制度平台,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李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 |
![]()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 ——摘编自人民网《大国外交》 |
![]() |
1982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文件传达到基层后,绝大多数省份改革经营管理体制的步子加快了,原来实行超产奖励责任制的,绝大多数转向“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原来只包大田生产的,发展到包养殖业和工商服务业。在生产队几个“统一”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权包到户。1983年底,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数的59.2%,到1984年已达到95%以上。 --摘编自余增辞《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变革》 |
年份 项目 |
1952年 | 1957年 | 增幅(%) |
钢(万吨) | 135 | 535 | 296 |
煤炭(万吨) | 6600 | 13100 | 98 |
棉纺(亿米) | 38.3 | 50 | 32 |
![]() |
资本家敲锣打鼓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急迫心情大大超过决策者的预想。强大的宣传攻势对资本家造成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阶级产生耻辱感和罪恶感,必欲去之而后快。……因此他们敲锣打鼓、争先恐后地要求公私合营,交出自己的企业,希望改变剥削者的身份而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摘编自陆和健《上海资本家的最后十年》 |
时间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2017年 | 2020 年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 678.7 | 18 872.9 | 100280.1 | 413 030.3 | 827 121.7 | 1015 986.0 |
这次土地改革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聯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年)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年)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年)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年) | 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年)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年)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年)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 |
由于早期工业化以抵御外辱为最初动机,兴办军事工业以增强军事力量便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清政府从1865年开始大规模创办军事工业,到1890年共开办军事工业21家。 ……中国的工业化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工场手 工业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的产业和经济制度逐渐展开的,洋务运动中产生的新式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引进西方的设备、技术、人才,乃至资金和组合方式而开办的。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 |
![]() |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20世纪)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
![]() |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
![]() |
“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表![]() |
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比较顺利和创造性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
qj@dyw.com
2024-07-22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下 | 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