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2小题共24分)
1.
(本题2分)
新学期伊始,周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以“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探究活动中的是( )
A.元谋人制作和使用工具
|
B.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
|
C.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
|
D.河姆渡人栽培水稻
|
2.
(本题2分)
周口店猿人洞自1927年以来经多次发掘,共获得头盖骨六具(第一个头盖骨是裴文中在1929年发现的)、头骨碎片十二块、下颔骨十五块、牙齿一百五十七枚、大腿骨断片七块等多块化石,共代表四十多个男女个体。这些化石( )
A.为了解北京人特征提供重要证据
B.可作为研究人类历史的文字史料
C.有助于我们研究原始的农耕生活
D.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
3.
(本题2分)
草鞋山遗址是苏州人先祖一个难得的成系统的文化样本,在第10层遗址中发现了含炭化稻谷粒的土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之一。与草鞋山遗址属于同一农业类型的原始人类遗址是( )
A.陕西西安半坡人遗址
|
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D.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
4.
(本题2分)
远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某种文化的重要特征。“某种文化”指的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5.
(本题2分)
如图所示,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榫卯而不是钉子来加固物件。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排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木板和很多带榫卯结构的构件。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B.干栏式建筑
|
C.猪纹陶钵
|
D.人面鱼纹彩陶盆
|
6.
(本题2分)
文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的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卯榫类型丰富、精神文明的提升和制度文明的完善。下列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是( )
A.私有制
B.阶级
C.国家的产生
D.玉器的制作
7.
(本题2分)
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遗址群的巨型祭祀遗址即莫干山遗址中心周围分布着首领家族的墓葬,更外围分布着贵族家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而城外的普通墓葬随葬品稀少。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
B.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
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
D.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
8.
(本题2分)
陶寺古城遗址处于铜石并用期,发现了铜铃、铜蛙、铜环、铜齿轮等器物。从制作工艺和形制看,当时的铜器已经有相当数量。这些铜器及南方的玉器可能是通过商品贸易交换或朝贡而来。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
B.早期国家形态的成熟
C.商周时期金属工具的使用
D.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9.
(本题2分)
如图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13年,终于成功制伏了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所建立的夏朝实行的制度是( )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度
C.封建制度
D.半封建制度
10.
(本题2分)
西周时期形成一个制度,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这一制度是( )
11.
(本题2分)
《诗经》是周文化的代表,反映的基本上是夏商周三族的现实生活与历史,但到春秋后期,《诗经》从中原地区向四方传播普及。以在南方影响最大的楚民族来说,自称“蛮夷”的楚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也能诵读《诗经》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军阀割据
B.中央集权
C.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
12.
(本题2分)
据《国语?晋语》记载,祭祀宗庙的牺牲可以用作“吠亩之勤”。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反映当时经济发展的表现是( )
A.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
B.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
C.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
D.集市上出现了纸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