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无机盐离子的重吸收增强
A.若血液中抗利尿激素水平较低,表明患者为中枢性尿崩症
B.在禁水加压试验后,患者尿液渗透压升高,表明患者为肾性尿崩症
C.在禁水加压试验后,患者保持低渗透压尿液,表明患者为肾性尿崩症
D.肾性尿崩症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的抗利尿激素受体受损
A.水盐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B.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此过程涉及神经调节
C.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起到保水作用
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C.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调节中枢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
A.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B.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C.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运出细胞
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
A | B | C | |
光刺激前48h限水 | + | - | - |
光刺激 | - | - | + |
A.实验中B组为对照组,A组、C组为实验组
B.实验中A组比B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
C.A组、C组可形成对照,说明限水能促进小鼠对水的摄入量
D.光刺激所诱导的饮水与是否限水无关
A.与该调节有关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
B.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
C.由体内失水过多引起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C.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调节中枢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
A.曲线A中0~1h排尿速率上升的原因是血浆渗透压上升
B.曲线A所示排尿速率变化情况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有关
C.曲线B表示正常人饮用1000mL清水后的排尿速率
D.与饮用生理盐水相比,饮用清水时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更多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A.图1中甲代表进食糖类食物过多,饮水过少
B.图1中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与集合管
C.图2中②代表抗利尿激素,则①可代表细胞外液渗透压
D.图2中②代表抗利尿激素,则①可代表机体的尿量
A.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的患者不能通过口服该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
B.大量出汗使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
C.抗利尿激素减少与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均可导致机体排尿量增加
D.若尿崩症是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含量可能正常
A.导致人体内血浆的渗透压降低
B.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产生渴觉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降低
A.大量失Na+,醛固酮分泌增多,Na+重吸收加快
B.蒸发散热占比增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血浆中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升高以促进蒸发散热
D.机体的产热量约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生理指标 | 测定值 | 正常值 |
腋下体温(℃) | 38.9 | 36.0~37.4 |
白细胞计数(L-1) | 13.5×109 | (4~10)×109 |
血钠浓度(mmol•L-1) | 180 | 140~160 |
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血钠浓度升高,可能与腹泻脱水有关
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dygzswyn
2023-10-13
高中生物 | 高二上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