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解:(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导致产生矮秆性状。
(3)为了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可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观察后代性状。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有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即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即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故答案为:
(1)信息交流
(2)隐性 抑制 减少
(3)①隐性 ②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 正常 矮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