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A.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都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B.粳稻和籼稻中bZIP73基因差异是由染色体变异造成的
C.bZIP73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导致其指导的蛋白质功能改变
D.低温环境定向诱导粳稻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低温耐受性
A.基因A和基因a之间可以发生相互突变
B.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RNA的过程中
C.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D.只有存在诱变因素时才会发生基因突变
A.理论上,b和c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实验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②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C.实验中c含有放射性与③过程中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有关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自身原料合成DNA和蛋白质
突变基因 | Ⅰ | Ⅱ |
碱基变化 | C→T | CTT→C |
蛋白质变化 | 有一个氨基酸与野生型果蝇的不同 | 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果蝇的长 |
A.突变基因Ⅰ、Ⅱ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突变基因Ⅰ和Ⅱ的产生是显性突变的结果
C.突变基因Ⅱ的形成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导致的
D.突变基因Ⅱ转录产生的mRNA终止密码子延迟出现
A.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B.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C.q2比q1少3对碱基,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D.基因突变后会改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B.该实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C.搅拌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
D.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噬菌体的DNA是其遗传物质
A.①过程中,适宜的时间是获得理想结果的关键
B.正常情况下,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C.图示实验并不能排除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能
D.若用15N代替32P进行本实验,也可得到相同结果
A.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均可引起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C.基因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替换中对性状影响最小的不一定是替换
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突变基因 | Ⅰ | Ⅱ |
碱基变化 | C→T | CTT→C |
蛋白质变化 | 有一个氨基酸与野生型果蝇的不同 | 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果蝇的长 |
A.突变基因Ⅰ、Ⅱ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突变基因Ⅰ和Ⅱ的产生是显性突变的结果
C.突变基因Ⅱ的形成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导致的
D.突变基因Ⅱ转录产生的mRNA终止密码子延迟出现
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5S
A.实验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②过程中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有关
B.实验中c含有放射性与③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自身原料合成DNA和蛋白质
D.理论上,b和c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正常基因 | 精氨酸 | 苯丙氨酸 | 亮氨酸 | 苏氨酸 | 脯氨酸 |
突变基因1 | 精氨酸 | 苯丙氨酸 | 亮氨酸 | 苏氨酸 | 脯氨酸 |
突变基因2 | 精氨酸 | 亮氨酸 | 亮氨酸 | 苏氨酸 | 脯氨酸 |
突变基因3 | 精氨酸 | 苯丙氨酸 | 苏氨酸 | 酪氨酸 | 丙氨酸 |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有98个噬菌体的DNA含32P
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
B.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和细菌体内的DNA
C.噬菌体的DNA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D.细菌体内的DNA和细菌体内的蛋白质
dygzswyn
2023-11-29
高中生物 | 高三上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