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5小题共45分)
1.
(本题3分)
“开创了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材料中“一个政权”指( )
2.
(本题3分)
蒙曼在《隋富唐强》中写:“(隋)当时全国人口共有4600万;被征发兵役劳役的累计达到3000万人次??剩下的1000万人,平均每人都要提供无偿劳役三次。”这则材料说明隋亡原因之一是( )
A.政治腐败,官吏无能
|
B.民族矛盾尖锐
|
C.劳役沉重,民不聊生
|
D.江南经济持续发展
|
3.
(本题3分)
苏轼讲:“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赞美)。”苏轼认为隋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开创了大一统局面
|
B.国力强盛,国运短暂
|
C.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
D.政权并立,江南发展
|
4.
(本题3分)
《资治通鉴》关于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描述:“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全部)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历史上称之为(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元和中兴
5.
(本题3分)
《旧唐书》记载:“张易之诬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臣语,引(带领)张说(人名)为验。将廷辩,(张)说惶遽,(宋)璟谓张(说)曰:‘名义至重(你的名声比性命宝贵),不可陷正人(好人)以求苟免……’(张)说感其言,以实对。(魏元忠)免死。”这则故事反映宋璟作人( )
A.阳奉阴违
B.耿介正直
C.有勇无谋
D.乐观豁达
6.
(本题3分)
刘禹锡的诗《百花行》讲:“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香。”这则材料反映唐朝的长安城人们在春游时,将什么活动作为时尚( )
7.
(本题3分)
据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讲:“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依据这则材料,可知唐政府( )
A.重视吸收隋亡教训
|
B.重视科举制度
|
C.重视农业生产
|
D.重视民族交融
|
8.
(本题3分)
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吐蕃赞普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并立碑起誓(如图)。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源自( )
A.唐对西域有效管理
|
B.唐文化对外传播
|
C.唐与吐蕃的和亲
|
D.唐政治长期稳定
|
9.
(本题3分)
观察下面一组图片。你认为唐朝这些妇女的共同特点是( )
A.受过良好教育,充满活力
B.行侠仗义,乐于助人
C.擅长精耕细作,勤劳简朴
D.崇尚少数民族文化,勇于探险
10.
(本题3分)
在日本,每年端午节都有泡菖蒲汤的习俗(如图)。请你猜一猜,这一习俗起源于( )
11.
(本题3分)
《通典》记:“大食,……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德。系银带,佩银刀,断饮酒,禁音乐。”依据这段材料,唐朝人称“大食”应该是今天( )
12.
(本题3分)
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其中,文举从每年十余人增至数十人,最多达二百余人。武举每三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1110年规定限额,武举每次只能取10人。这一现象反映宋朝( )
A.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
B.与辽、西夏长期并立
|
C.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
D.经济重心南移
|
13.
(本题3分)
《宋史》记:“祖宗(宋太祖)制(控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从材料看,宋太祖“制兵”的策略是( )
A.“杯酒释兵权”
B.分化武将事权,强化武将之间彼此牵制
C.陈桥兵变
D.推崇重文轻武政策,支持王安石变法
14.
(本题3分)
比较下边三张图片,与汉族相比,契丹人和女真人的社会生活特点是( )
A.过游牧、狩猎生活
|
B.过农耕生活
|
C.以掠夺、抢劫为生
|
D.以商业为生
|
15.
(本题3分)
读下面民族政权演变示意图,你认为从11世纪到13世纪,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是( )
A.人口大规模南迁
B.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C.宋朝偏安江南
D.中央集权制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