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2小题共24分)
1.
(本题2分)
“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
(本题2分)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达,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沙俄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本题2分)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曾国藩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4.
(本题2分)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5.
(本题2分)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人士谢缵泰所绘,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此图出现的时期是(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
6.
(本题2分)
“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但他们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社会进步的部分质变和量变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状况。1895—1898年报刊的高频词语最有可能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自强、求富
|
C.改良、维新
|
D.革命、三民主义
|
7.
(本题2分)
“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此“条约”签订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
(本题2分)
“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
C.参与了北伐战争
|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
9.
(本题2分)
对下面历史时间轴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二次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
C.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
D.民主革命历程艰难曲折
|
10.
(本题2分)
护国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宋教仁遇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1.
(本题2分)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12.
(本题2分)
发生于1919年的这场运动,主要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还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参与的一次示威、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导致这场运动爆发的是( )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B.北京学生爱国要求被拒
|
C.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