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5小题共30分)
1.
(本题2分)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他的“罪”“恶”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①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②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役繁重
③改革选官制度,创科举制
④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2.
(本题2分)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
B.吸取隋亡教训
|
C.轻徭薄赋
|
D.任用姚崇为相
|
3.
(本题2分)
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为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
A.开明的民族关系
|
B.开放的社会风气
|
C.繁荣的农业发展
|
D.高超的艺术水平
|
4.
(本题2分)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哪一事件不能佐证这一现象( )
A.和亲结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遣唐使来访
5.
(本题2分)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
|
B.科举制的完善
|
C.理学的兴起
|
D.租佃制的发展
|
6.
(本题2分)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7.
(本题2分)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句诗:“自从宋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吗( )
A.文天祥宁死不屈
|
B.王彦抗金
|
C.秦桧谋杀岳飞
|
D.澶渊之盟
|
8.
(本题2分)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B.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9.
(本题2分)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10.
(本题2分)
有人说,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腹地。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 )
A.山东 山西 河北
|
B.山东 山西 河南
|
C.山东 山西 陕西
|
D.山东 山西 北京
|
11.
(本题2分)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
B.元朝商业繁荣
|
C.元朝交通便捷
|
D.元朝农业发展
|
12.
(本题2分)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行省制
|
B.创设三省六部制
|
C.废除丞相制度
|
D.设立特务机构
|
13.
(本题2分)
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是( )
14.
(本题2分)
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水稻
④花生
15.
(本题2分)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规模较大
B.利润丰厚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