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0小题共60分)
1.
(本题3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参看如图),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本题3分)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3.
(本题3分)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输入的危害
|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
C.中国边疆的危机
|
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
|
4.
(本题3分)
近代以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本题3分)
恩格斯说过,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6.
(本题3分)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
7.
(本题3分)
《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
A.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实现了平均分配产品
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8.
(本题3分)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事件是( )
A.金田起义爆发
|
B.定都天京
|
C.永安建制
|
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
9.
(本题3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符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的失败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10.
(本题3分)
太平天国的都城,曾是某个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1.
(本题3分)
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12.
(本题3分)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明显……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民主思想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风俗习惯
13.
(本题3分)
“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
(本题3分)
一个外国人在征得清政府允许后,在苏州开办了一家工厂。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15.
(本题3分)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16.
(本题3分)
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7.
(本题3分)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因
18.
(本题3分)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B.清政府
|
C.资产阶级
|
D.汉族地主武装
|
19.
(本题3分)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武力进犯大多得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大
B.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C.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退让
D.清朝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操练不勤
20.
(本题3分)
《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