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
(本题2分)
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本题2分)
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文献中相关条款(如下)。这些条款( )
协定关税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
领事裁判权 |
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 |
A.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B.加剧了中国与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
C.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
D.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
3.
(本题2分)
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
B.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
D.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
4.
(本题2分)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 )
A.中外敌对势力联合绞杀
B.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中央军队和地方武装联合绞杀
D.敌人的长期封锁
5.
(本题2分)
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苦苦探寻,下列与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
C.维新运动重要报刊
|
D.共产党早期刊物
|
6.
(本题2分)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其中,“握旧物”和“新其心”中的“旧”与“新”的对象分别指的是( )
A.旧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
B.旧式武器和新的制度
|
C.旧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
D.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
|
7.
(本题2分)
崇尚英雄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英雄辈出。示意图所示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有( )
8.
(本题2分)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9.
(本题2分)
“被辟为商埠后,一向以内敛、安逸、守家、平和为城市风格的苏州,一下子被推到政治和外交的最前沿,苏州的平静被打破了。”与材料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导致( )
A.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
|
B.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
|
C.欧美侵略深入长江流域
|
D.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帝
|
10.
(本题2分)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11.
(本题2分)
关于戊戌变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主张学习西方
C.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D.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12.
(本题2分)
某揭帖中写道:“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与此内涵相符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
B.救亡图存
|
C.扶清灭洋
|
D.振兴中华
|
13.
(本题2分)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
(本题2分)
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5.
(本题2分)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革命目标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6.
(本题2分)
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戊戌变法
17.
(本题2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
B.宣传自由平等
|
C.倡导三权分立
|
D.维护民主共和
|
18.
(本题2分)
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临时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其权力,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有( )
①要求清帝必须退位
②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③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
(本题2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共同点的是( )
①都是武装斗争
②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③都是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④都是针对北洋军阀政府
20.
(本题2分)
根据如表所示数据和所学分析,可知当时( )
农户 |
1914-1918年 |
减少1500多万户 |
耕地 |
1914-1918年 |
减少2600多万亩 |
荒地 |
1914-1918年 |
增加4900多万亩 |
陆军 |
1914-1919年 |
增加92万多人 |
军费 |
1916-1918年 |
增加5000多万元 |
A.一战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B.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C.军阀割据混战造成严重灾难
D.广大农民响应号召积极参军
21.
(本题2分)
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白话文杂志,提出“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三项原则。该杂志( )
A.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B.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D.响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号召
22.
(本题2分)
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
C.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
D.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
23.
(本题2分)
某同学在制作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资料卡片时,列出了图中的四位历史人物。他们共同体现了( )
A.近代工业的创办
|
B.民主政权的建设
|
C.爱国救亡的探索
|
D.新式教育的推广
|
24.
(本题2分)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右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增加了动力F1
B.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阻力F2
C.军阀割据混战增加了动力F1
D.袁世凯复辟称帝减少了阻力F2
25.
(本题2分)
小秦同学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在大唐西市古玩市场发现一枚印有“中华民国十年造”的钱币(如图)。请问这枚钱币制造于( )
A.公元1922年
B.公元1919年
C.公元1920年
D.公元19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