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
(本题2分)
1917年,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俄国当时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实现了第二阶段目标的重大事件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
B.二月革命
|
C.十月革命
|
D.战时共产主政策
|
2.
(本题2分)
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人类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
(本题2分)
如图为苏俄(苏联)1913-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4.
(本题2分)
如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5.
(本题2分)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开展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本题2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B.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的新秩序
C.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
D.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7.
(本题2分)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8.
(本题2分)
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其“纠缠不清”主要是因为( )
A.加剧了西方国家与苏俄的矛盾
B.便利了列强共同侵略掠夺中国
C.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D.没有根本上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9.
(本题2分)
这是一位同学做的一道课后“自我测评”,A?B?C?D 四项中有一项填错了,这一项是( )
A.中国对外“门户开放”
B.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
C.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D.法国收回失地
10.
(本题2分)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根据乔治?泰勒的这一“裙边理论”,美国最有可能流行长裙的时期是( )
A.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B.经济大危机时期
|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11.
(本题2分)
1933年罗斯福在演讲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体现了这时期的美国( )
A.经济危机造成失业人数很多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大
C.必须实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措施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12.
(本题2分)
某同学对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表格复习,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错误的一项是( )
A、实施背景 | 30年代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
B.核心和基础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C.新政特点 |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
D.新政作用 | 使美国从此消除了经济危机 |
13.
(本题2分)
“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
A.“科技立国”政策
|
B.罗斯福新政
|
C.斯大林模式
|
D.改革开放
|
14.
(本题2分)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返回伦敦,向簇拥着他的人群高声宣布:“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A.延缓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B.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D.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15.
(本题2分)
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B.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的形成
C.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D.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16.
(本题2分)
名画《格尔尼卡》展出时,现场一位德国将领问画家:“这是您的杰作吗?”画家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这位画家是( )
17.
(本题2分)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生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拯救和平,准备第三次去德国同希特勒谈判。那天,他正在国会演讲,德国回电了,声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意与张伯伦在慕尼黑举行一次会议。“英国国会在那一瞬间失去了控制……议员们高兴地跳起来,喊叫着,拍着手,大厅里响彻了欢笑声。”这个历史细节说明( )
A.英国与德国、意大利都是法西斯政权
B.英国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奉行绥靖政策
C.英国与德国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好盟友
D.英国在张伯伦领导下赢得了二战胜利
18.
(本题2分)
请阅读下面材料,最先遭遇到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所说的“同样的命运”的其他人是( )
19.
(本题2分)
保罗?肯尼迪在谈到国家的发展时说过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不能佐证其观点的是( )
A.1799--1814 年的法国
|
B.1933--1945 年的德国
|
C.1936--1945 年的日本
|
D.1941--1945 年的苏联
|
20.
(本题2分)
贺州市某中学九年级(8)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下列同学们的辩论观点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终止了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
B.美、英等联军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C.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并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1.
(本题2分)
当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断壁残垣中搏杀时,《纽约时报》称之为“红色凡尔登”,德军称其为“伏尔加河畔的凡尔登”.这反映出两场战役的共同点是( )
22.
(本题2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的结果。 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标志是( )
A.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B.苏联人民开始卫国战争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3.
(本题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下列是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诺曼底登陆 ④攻克柏林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24.
(本题2分)
下列四幅照片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其中与美国有关的是( )
①偷袭珍珠港 ②诺曼底登陆 ③攻克柏林 ④长崎原子弹爆炸
25.
(本题2分)
第一次将人权写入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势力
B.使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