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1.
(本题2分)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首次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
(本题2分)
下面诗歌的创作背景是( )
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
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
……
--黄炎培《天安门歌》
A.抗日战争的胜利
|
B.解放战争的胜利
|
C.新中国的成立
|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3.
(本题2分)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获得了统一
|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C.西藏自治区成立
|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4.
(本题2分)
看如图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和“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国成立的保证
B.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前提
C.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5.
(本题2分)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
①朝鲜爆发内战
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③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6.
(本题2分)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
7.
(本题2分)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
C.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D.解放农村生产力
|
8.
(本题2分)
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C.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D.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9.
(本题2分)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某地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
10.
(本题2分)
以下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有( )
①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11.
(本题2分)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包括(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包头钢铁基地建成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2.
(本题2分)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的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3.
(本题2分)
1949年到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个体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公有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经济--资本主义个人私有制
14.
(本题2分)
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建国后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5.
(本题2分)
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16.
(本题2分)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D.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7.
(本题2分)
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说明( )

①中国历史发生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迈向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8.
(本题2分)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
(本题2分)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反革命集团大肆迫害干部、群众,在全国制造混乱,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 )
A.“九一三事件”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毛泽东多次批评“四人帮”
D.四五运动
20.
(本题2分)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利润增长多少,劳动者的收入和集中福利增加了多少。--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这里“主要的政治”是指( )
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
D.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
21.
(本题2分)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天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本题2分)
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23.
(本题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先后四次调整农业政策,极力促进农业发展。下列农业政策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4.
(本题2分)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C.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D.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25.
(本题2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D.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26.
(本题2分)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新征程,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②海南设为经济特区
③上海浦东的开放
④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27.
(本题2分)
既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同时又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个城市是( )
28.
(本题2分)
20世纪90年代初,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
B.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C.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
D.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
29.
(本题2分)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0.
(本题2分)
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 )
①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力量
③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④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