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40小题共40分)
1.
(本题1分)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作出建立这座纪念碑决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
(本题1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地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材料旨在强调新中国的成立( )
A.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民主力量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本题1分)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研究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B.学者著作中有关开国大典的描写
C.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回忆录
D.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
4.
(本题1分)
一部西藏当代史,就是一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史;一部西藏当代史,更是一部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民生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跨越史。那么西藏发展的起点是( )
A.西部大开发
|
B.新中国成立
|
C.一五计划实施
|
D.西藏和平解放
|
5.
(本题1分)
电影《长津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下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的镜头,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这段英勇壮烈的历史发生在( )
A.土地革命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解放战争时期
|
D.抗美援朝时期
|
6.
(本题1分)
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时代的主题和心声。下列歌曲内容与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
A.“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解放战争
B.“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C.“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开国大典
D.“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一五计划”
7.
(本题1分)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B.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
D.准备实现全国的解放
|
8.
(本题1分)
下表为吉林省白城县某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 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48年 |
83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1953年 |
3 |
74 |
355 |
0 |
4 |
0 |
7 |
A.三大改造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9.
(本题1分)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土地改革( )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10.
(本题1分)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由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
①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1.
(本题1分)
如图中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
(本题1分)
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A.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D.广大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13.
(本题1分)

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
B.“一五计划”的实施
|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
|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
14.
(本题1分)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成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该歌谣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
B.土地改革运动
|
C.农业合作化运动
|
D.三大改造完成
|
15.
(本题1分)
如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
16.
(本题1分)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17.
(本题1分)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描绘了共产党人的强国梦想。当时的“强国梦想”是( )
A.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C.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18.
(本题1分)
下列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段出现“大跃进”等“左”的错误
B.②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③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④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9.
(本题1分)
《念奴娇?追思口口口》: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口口口”处最恰当的人物是( )
20.
(本题1分)
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的教训有(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③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④经济建设不要急于求成
21.
(本题1分)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点到②点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进行三大改造
B.从②到③国民经济下滑是因为“文革”的破坏
C.从③到④国民经济上升的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
D.1952年-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曲折发展
22.
(本题1分)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23.
(本题1分)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总结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实施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4.
(本题1分)
会议以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远见,启动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巨轮。他们不唯书,不拘泥于前人的个别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出发,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这次会议( )
A.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做出工作中心转移的历史性决策
25.
(本题1分)
下列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共同点是( )
A.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6.
(本题1分)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27.
(本题1分)
对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以下对联中,最能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状况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摒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28.
(本题1分)
如图所示的《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图》反映了(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C.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政企不分严重束缚了企业的主动性
29.
(本题1分)
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
30.
(本题1分)
我国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开放格局是( )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1.
(本题1分)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经济研究局主任汤姆韦斯特兰说:“中国被接纳成为成员国已有20多年,这一事件带来了中国贸易的显著飙升,一场规模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工业转型融入全球经济,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这段话评论的史实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国有企业改革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开放沿海经济区
32.
(本题1分)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C.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33.
(本题1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内涵是( )
①实现国家富强
②实现社会和谐
③实现民族振兴
④实现人民幸福
34.
(本题1分)
习近平在谈及我国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它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它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该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5.
(本题1分)
2019年10月1日,伴随着“石榴瓶”彩车,各族群众手拉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组成“民族团结”方阵,载歌载舞经过天安门前。这一场景的出现,有利于( )
A.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B.消除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C.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贯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6.
(本题1分)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37.
(本题1分)
邮票是凝结的历史。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在实行“一国两制”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D.都有较大行政自主权和经济特权
38.
(本题1分)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多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64年11月发表诗歌《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中的“国有殇”指的是( )
A.国共对峙内战
|
B.两岸分裂隔离
|
C.外国武装干涉
|
D.国家贫困落后
|
39.
(本题1分)
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1958年10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再告台湾同胞书》,劝告台湾同胞“我们都是中国人”,“建议举行谈判,和平解决”。这些表达了( )
A.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决心
B.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
D.以两岸交往促进国家统一的主张
40.
(本题1分)
《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这段内容表明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B.实行“三通”
|
C.“八项主张”
|
D.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