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0小题共80分)
1.
(本题4分)
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
2.
(本题4分)
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3.
(本题4分)
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为巩固统治,而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C.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D.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
4.
(本题4分)
在学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时,有同学认为“民本少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思想之一,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
A.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B.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5.
(本题4分)
隋唐时期开创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制度,下列有关右图所示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②有利于宰相独断专权
③反映了行政分工与牵制
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6.
(本题4分)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
(本题4分)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 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下列不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A.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B.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C.科举制是唐朝政府最主要的选官来源
D.进士科的录取比例低于明经科
8.
(本题4分)
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是( )
9.
(本题4分)
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成“一家”
10.
(本题4分)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11.
(本题4分)
小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唐太宗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12.
(本题4分)
某剧组在拍摄一部以盛唐历史为背景的电视,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外国客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新创的釉彩陶以青、绿、黄为主色调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皇帝乘船经大运河到扬州体察民情。
13.
(本题4分)
下列对唐朝对外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唐朝对外交往远达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B.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对外贸易十分繁荣
C.来自日本的僧人鉴真对发展中日关系的贡献突出
D.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等地历史的重要典籍
14.
(本题4分)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5.
(本题4分)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从头到尾),缚以诸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出现这种工具的朝代是( )
16.
(本题4分)
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
B.商业经济繁荣
|
C.对外贸易活跃
|
D.经济重心南移
|
17.
(本题4分)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18.
(本题4分)
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杯酒释兵权
②契丹建国
③“澶渊之盟”
④元昊称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9.
(本题4分)
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20.
(本题4分)
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的话体现出( )
A.宋辽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
B.宋辽实力均衡
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