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40小题共80分)
1.
(本题2分)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五个历史时期。下面说法符合隋唐时期特点的是(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建立与巩固
D.统一与开放
2.
(本题2分)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3.
(本题2分)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
A.统治十分残暴
|
B.洛阳盛产粮食
|
C.横征暴敛无度
|
D.社会经济发展
|
4.
(本题2分)
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 )
A.崇尚节俭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生活奢侈
5.
(本题2分)
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形成“贞观之治”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6.
(本题2分)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7.
(本题2分)
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 )
A.江南河→邗沟
|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
8.
(本题2分)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发挥了农业灌溉作用
|
B.起到防洪减灾作用
|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
D.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
9.
(本题2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B.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大变革
C.科举制成为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D.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不利于人才选拔
10.
(本题2分)
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
B.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
C.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
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11.
(本题2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以上材料描述的是( )
12.
(本题2分)
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 )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
D.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
13.
(本题2分)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下列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措施有( )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②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④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14.
(本题2分)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5.
(本题2分)
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专政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皇帝颁发诏令执行的。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
A.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三省各部门间互相牵制,制约皇权
C.三省长官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D.皇权始终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
16.
(本题2分)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7.
(本题2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面有关她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C.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18.
(本题2分)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
(本题2分)
《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弊端),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多)。”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科举制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
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20.
(本题2分)
唐玄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关于他统治时期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
A.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姚崇、宋璟辅佐下,进行改革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C.开元末年,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D.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21.
(本题2分)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A.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
B.和平稳定的环境
|
C.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
D.贤臣能将的辅助
|
22.
(本题2分)
唐朝时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创新工具是( )
23.
(本题2分)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城内有专门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B.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
D.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24.
(本题2分)
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 )
①设置北庭都护府
②设置西域都护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设置安西都护府
25.
(本题2分)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B.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C.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有利于吐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26.
(本题2分)
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上述现象( )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
B.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
C.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D.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
27.
(本题2分)
古代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常常被称为“圣人”。“诗圣”、“画圣”、“书圣”分别是( )
A.杜甫、吴道子、王羲之
|
B.杜甫、吴道子、张旭
|
C.李白、吴道子、王羲之
|
D.李白、吴道子、张旭
|
28.
(本题2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评价的这位诗人是( )
29.
(本题2分)
“唐代《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以上材料说明( )
A.佛教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
B.佛教文化最先起源于唐代
C.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相融
D.中华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30.
(本题2分)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日本派出的使节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的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
B.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
D.求取佛经
|
31.
(本题2分)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中外交流
|
B.加强了边疆管理
|
C.开辟了丝绸之路
|
D.扩大了唐朝疆域
|
32.
(本题2分)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哪个国家的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
33.
(本题2分)
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 )
A.《日本书纪》
|
B.《大唐西域记》
|
C.《金刚经》
|
D.《西游记》
|
34.
(本题2分)
观察如图唐朝基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
35.
(本题2分)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如果分析外交活跃的原因,下列选项符合条件的有( )
①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
②国力的强盛
③文化发达
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
36.
(本题2分)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37.
(本题2分)
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
D.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
38.
(本题2分)
韦庄《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述了唐朝在受到致命打击后长安城的衰败、乱离情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史实是( )
A.黄巾起义
B.大泽乡起义
C.黄巢起义
D.绿林起义
39.
(本题2分)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0.
(本题2分)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武则天时期创立了殿试制度
B.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
C.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